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制造PCB 组装之SMT 工艺详解:从焊膏印刷到回流焊的精准控制

PCB 组装之SMT 工艺详解:从焊膏印刷到回流焊的精准控制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09/28 09:23:53 阅读: 139 标签: SMT 工艺详解
    SMT(表面贴装技术)是当前 PCB 组装的主流工艺,占比超 80%,适用于手机、电脑、智能设备等高密度电子组件。与 THT 工艺相比,SMT 通过 “焊膏印刷 - 元件贴装 - 回流焊” 的自动化流程,实现元件的高密度集成(如 0201 元件可在 1cm² 内贴装 25 个),但对工艺参数的精度要求极高 —— 焊膏厚度偏差 5μm 会导致虚焊率从 0.1% 升至 5%,回流焊温度偏差 ±5℃会引发焊锡氧化或元件损坏。今天,我们深入解析 SMT 组装的三大核心工序(焊膏印刷、元件贴装、回流焊),聚焦参数控制、常见问题与优化策略,帮你掌握 SMT 工艺的关键技术。?
 
一、核心工序 1:焊膏印刷 —— 焊接质量的 “基础防线”?
焊膏印刷是 SMT 的第一步,也是最易引入缺陷的环节(约 40% 的 SMT 缺陷源于印刷问题),核心目标是 “均匀、精准地在焊盘上涂抹焊膏”,为后续焊接奠定基础。?
1. 焊膏选型与准备?
  • 焊膏成分与选型?
  • 成分:焊锡粉末(占比 85%~90%,粒径 20~45μm)+ 助焊剂(10%~15%,含松香、活化剂);?
  • 选型依据:?
  • 焊接温度:无铅焊膏 SAC305(Sn96.5Ag3.0Cu0.5,熔点 217℃,适配多数场景)、低温焊膏 Sn42Bi58(熔点 138℃,适配热敏元件如 LED);?
  • 元件密度:高密度元件(BGA、0201)选细粒径焊膏(20~30μm),避免堵塞钢网开口;?
  • 可靠性要求:汽车电子选无卤素焊膏(符合 IEC 61249-2-21 标准),减少腐蚀风险。?
  • 焊膏准备?
  • 回温:从冰箱(2~8℃)取出后,室温回温 4~8 小时,避免水汽凝结(水汽会导致焊接时出现锡珠);?
  • 搅拌:手动搅拌 5~10 分钟或机器搅拌 2~3 分钟,确保焊锡粉末与助焊剂均匀混合(搅拌不均会导致焊膏粘度波动 ±20%);?
  • 粘度测试:用粘度计(精度 ±5Pa?s)测量,标准粘度 80~120Pa?s(室温 25℃),粘度超 150Pa?s 需添加稀释剂(≤5%)。?
2. 钢网选择与安装?
  • 钢网材质与厚度?
  • 材质:不锈钢(304 材质,硬度 HV 200~250),耐磨损(使用寿命≥5 万次印刷);?
  • 厚度:根据元件封装选择,0402 元件选 0.12mm 厚钢网,QFP 元件(引脚间距 0.5mm)选 0.1mm 厚钢网,BGA 元件(球径 0.4mm)选 0.1mm 厚钢网;?
  • 钢网开口设计?
  • 开口原则:开口尺寸略小于焊盘尺寸(如 0402 焊盘 0.3mm×0.2mm,开口 0.28mm×0.19mm),避免焊膏过多导致桥连;?
  • 特殊开口:BGA 开口为圆形(直径 = 球径 ×0.8,如 0.4mm 球径开口 0.32mm),QFP 开口为长方形(长度 = 引脚长度 - 0.2mm,宽度 = 引脚宽度 + 0.1mm);?
  • 钢网安装?
  • 定位:通过钢网定位孔与印刷机平台对齐,偏差≤±0.01mm;?
  • 固定:用螺丝或磁铁固定,确保印刷时钢网无位移(位移会导致焊膏偏移)。?
3. 印刷参数控制与优化?
  • 核心参数?
  • 印刷速度:20~40mm/s,速度过快(>50mm/s)会导致焊膏填充不足,过慢(<15mm/s)会导致焊膏溢边;?
  • 印刷压力:10~20N,压力过大(>25N)会导致焊膏过薄(厚度偏差 - 20%),过小(<8N)会导致焊膏过厚(+20%);?
  • 焊膏厚度:30~50μm(偏差≤±10%),用激光测厚仪(精度 ±1μm)抽样检测(每 50 片 PCB 测 1 片,每片测 10 个点);?
  • 脱模速度:1~3mm/s,脱模过快(>5mm/s)会导致焊膏拉尖,过慢(<0.5mm/s)会导致焊膏残留钢网。?
  • 常见问题与解决?
  • 焊膏缺料:原因是钢网开口堵塞或焊膏粘度高,解决方法是清理钢网开口(用超声波清洗机)或添加稀释剂;?
  • 焊膏溢边:原因是印刷压力过大或开口尺寸过大,解决方法是降低压力(减少 2~3N)或缩小开口尺寸(5%~10%);?
  • 焊膏偏移:原因是钢网定位偏差,解决方法是重新校准钢网(偏差≤±0.01mm)。?
 
 
二、核心工序 2:元件贴装 —— 精准定位的 “关键环节”?
元件贴装是将 SMD 元件从包装中取出并精准贴装到 PCB 焊盘上的过程,依赖贴片机的高精度定位与视觉识别,核心目标是 “位置精准、压力适中”,避免元件偏移或损坏。?
1. 贴片机选型与配置?
  • 贴片机类型?
  • 高速贴片机:如 Yamaha YSM40R,贴装速度≥30000 点 / 小时,适配 0201、0402 等小元件,精度 ±0.05mm;?
  • 高精度贴片机:如 Fuji NXT III,贴装速度≥15000 点 / 小时,适配 BGA、QFP 等高精度元件,精度 ±0.02mm;?
  • 混合贴片机:兼顾高速与高精度,适配多类型元件的生产线(如手机主板,含 0402、QFP、BGA)。?
  • 关键配置?
  • 视觉系统:CCD 相机(分辨率≥500 万像素)+ 激光传感器,用于识别元件型号、方向与 PCB 基准点(Mark 点);?
  • 吸嘴:根据元件封装选择,0402 元件用 0.3mm 直径吸嘴,QFP 元件用定制吸嘴(匹配元件尺寸),BGA 元件用真空吸嘴(避免压伤锡球);?
  • 送料器:卷带送料器(适配 SMD 卷带包装)、托盘送料器(适配 BGA、QFP 托盘包装),送料精度 ±0.02mm。?
2. 贴装参数控制?
  • 定位精度控制?
  • PCB 定位:通过 Mark 点定位(Mark 点直径 1~2mm,对比度≥80%),定位偏差≤±0.01mm;?
  • 元件识别:视觉系统识别元件外形、引脚数量(如 QFP-64 识别 64 个引脚),识别准确率≥99.9%,避免错料;?
  • 贴装偏移:X/Y 方向偏移≤±0.1mm(0402 元件≤±0.05mm),角度偏移≤±1°,用 AOI 检测偏移率(≤0.5%)。?
  • 贴装压力与速度?
  • 贴装压力:5~20g,根据元件尺寸调整,0201 元件 5~8g(避免压碎元件),QFP 元件 15~20g(确保元件与焊膏贴合);?
  • 贴装速度:10~30mm/s,速度过快(>40mm/s)会导致元件冲击过大,过慢(<5mm/s)会降低效率。?
  • 常见问题与解决?
  • 元件错装:原因是视觉识别错误或 BOM 信息错误,解决方法是校准视觉系统(提高对比度)或核对 BOM 清单;?
  • 元件偏移:原因是贴装压力不足或送料器偏差,解决方法是增加压力(2~3g)或校准送料器(偏差≤±0.02mm);?
  • 元件损坏:原因是贴装压力过大或吸嘴尺寸不匹配,解决方法是降低压力(2~3g)或更换适配吸嘴。?
 
 
 
三、核心工序 3:回流焊 —— 形成可靠焊点的 “最后一步”?
回流焊是通过加热使焊膏熔融并固化,形成元件与 PCB 焊盘的可靠连接,核心目标是 “焊锡充分熔融、元件无损伤”,温度曲线的精准控制是关键。?
1. 回流焊炉结构与温度曲线?
  • 炉体结构?
  • 预热区(3~4 段):温度 80~120℃,占炉长 30%~40%,作用是去除焊膏溶剂、活化助焊剂;?
  • 恒温区(1~2 段):温度 120~150℃,占炉长 20%~30%,作用是使 PCB 与元件温度均匀,避免后续高温冲击;?
  • 回流区(1~2 段):温度 230~250℃(无铅焊膏),占炉长 20%~30%,作用是焊锡熔融(温度需高于熔点 15~30℃);?
  • 冷却区(2~3 段):温度从 250℃降至 60℃以下,占炉长 20%~30%,作用是焊锡固化,形成金属间化合物(Cu?Sn、Cu?Sn?)。?
  • 温度曲线参数(无铅焊膏 SAC305)?
  • 升温速率:1~2℃/s(预热区),避免溶剂快速逸出导致锡珠;?
  • 恒温时间:60~90s(恒温区),确保助焊剂充分活化;?
  • 回流时间:30~60s(温度≥217℃),确保焊锡完全熔融;?
  • 峰值温度:235~245℃,避免超元件耐温(如电容耐温 260℃);?
  • 降温速率:2~3℃/s(冷却区),避免内应力导致 PCB 翘曲。?
2. 温度曲线优化与常见问题?
  • 曲线优化依据?
  • PCB 厚度:厚 PCB(>2.0mm)需延长预热与恒温时间(各增加 20%),确保内部温度均匀;?
  • 元件密度:高密度 PCB(元件占比≥60%)需降低升温速率(1℃/s),避免局部过热;?
  • 热敏元件:如 LED(耐温 220℃)需降低峰值温度(230~235℃),缩短回流时间(30~40s)。?
  • 常见问题与解决?
  • 虚焊:原因是峰值温度不足或回流时间短,解决方法是提高峰值温度(5~10℃)或延长回流时间(10~20s);?
  • 桥连:原因是焊膏过多或升温速率快,解决方法是减少焊膏厚度(5~10μm)或降低升温速率(0.5℃/s);?
  • 元件立碑:原因是元件两端焊膏量不均,解决方法是调整钢网开口(使两端焊膏量偏差≤10%)。?
 
SMT 工艺的三大核心工序需 “参数协同、精准控制”,焊膏印刷确保基础质量,元件贴装保障定位精度,回流焊形成可靠焊点,三者共同决定 SMT 组装的良率与可靠性。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412.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