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 PCB 可靠性失效案例分析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10:29:37
阅读: 84
无铅 PCB 的可靠性失效并非偶然,多源于 “材料选型不当”“工艺参数偏差”“设计未适配无铅特性” 等问题 —— 通过分析典型失效案例,可直观理解失效机制,避免同类错误。本文选取焊点开裂、焊盘脱落、元件损坏三大常见失效模式,解析背景、现象、根因及整改方案,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一、案例 1:无铅焊点温度循环后开裂(汽车电子 PCB)?
1. 失效背景?
某汽车电子厂商为 BMS(电池管理系统)PCB 采用无铅工艺,焊料选用 SAC305,基材为普通 FR-4(Tg 130℃),回流焊峰值温度 240℃,保温时间 50s。PCB 在客户端服役 6 个月后(经历 - 40℃~85℃温度循环约 1000 次),出现 30% 的焊点开裂,导致 BMS 通信中断。?
2. 失效现象?
- 外观检测:用显微镜观察发现,QFP 封装 IC 的引脚焊点出现沿焊料与焊盘界面的裂纹(长度约 0.5mm,占焊点长度的 30%);?
- 电气检测:开裂焊点的导通电阻从 10mΩ 增至 150mΩ,部分出现开路(电阻>1000mΩ);?
- 失效模式:焊点界面分离失效(焊料与焊盘间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过厚,导致结合力下降)。?
3. 根因分析?
通过切片分析、材料检测与工艺复盘,定位三大核心原因:?
- 材料选型不当:?
- 焊料:SAC305 含 Ag 量 3%,在 - 40℃~85℃温度循环下,Ag?Sn 金属间化合物(IMC)快速生长(厚度达 8μm,远超安全阈值 5μm),导致焊点脆性增大,抗疲劳能力下降;?
- 基材:普通 FR-4 Tg 130℃,无铅回流焊峰值温度 240℃远超 Tg,基材软化后与铜箔结合力下降(从 1.5N/mm 降至 1.0N/mm),间接加剧焊点应力;?
- 工艺参数偏差:?
- 回流焊保温时间过长(50s,标准 30~40s),导致焊料与焊盘间 IMC 过度生长,界面结合力下降;?
- 设计未适配:?
- 焊盘尺寸按有铅标准设计(比元件引脚大 5%),无铅焊点需更大焊盘分散应力(应大 10%),导致焊点应力集中。?
4. 整改方案与效果?
- 材料优化:?
- 焊料改用低 Ag 的 SAC0307(Ag 含量 0.3%),IMC 生长速率降低 50%(1000 次循环后厚度 4μm);?
- 基材更换为高 Tg FR-4(Tg 170℃),240℃下基材仍保持刚性,铜箔结合力稳定在 1.4N/mm;?
- 工艺调整:?
- 回流焊保温时间缩短至 35s,峰值温度控制在 235~240℃(±2℃),避免 IMC 过度生长;?
- 设计优化:?
- 焊盘尺寸扩大 10%(如 QFP 引脚焊盘从 0.4mm 宽增至 0.44mm),增加焊点受力面积,分散温度应力;?
- 整改效果:?
- 1000 次温度循环后,焊点开裂率从 30% 降至 1%,导通电阻变化率<10%,客户端服役 12 个月无失效。?
二、案例 2:无铅 PCB 焊盘脱落(消费电子充电器)?
1. 失效背景?
某消费电子厂商生产手机充电器 PCB(无铅工艺,SAC305 焊料,1oz 铜箔),在跌落测试(1.5m 高度跌落至水泥地)后,出现 15% 的 0402 电阻焊盘脱落,导致充电器无输出。?
2. 失效现象?
- 外观检测:焊盘随电阻一同脱落,PCB 基材表面露出树脂(无铜箔残留),属于 “焊盘剥离失效”;?
- 力学测试:剩余未脱落焊盘的铜箔剥离强度仅 0.8N/mm(标准≥1.5N/mm)。?
3. 根因分析?
- 工艺问题:?
- PCB 制造时,铜箔与基材压合温度不足(180℃,标准 200℃),导致结合力先天不足;?
- 无铅回流焊峰值温度 245℃(超标准上限 5℃),且停留时间 60s,高温加速基材树脂老化,进一步降低铜箔结合力;?
- 设计问题:?
- 0402 电阻焊盘尺寸过小(0.8mm×0.5mm,标准 1.0mm×0.6mm),焊接时热量集中,加剧焊盘与基材分离;?
- 未设计热过孔:焊盘下方无热过孔,焊接热量无法快速传导,局部温度过高(达 260℃),基材软化。?
4. 整改方案与效果?
- 工艺整改:?
- PCB 压合温度提升至 200℃,铜箔剥离强度恢复至 1.6N/mm;?
- 回流焊峰值温度降至 240℃,停留时间缩短至 40s,避免基材过度老化;?
- 设计优化:?
- 0402 电阻焊盘尺寸扩大至 1.0mm×0.6mm,增加结合面积;?
- 每个焊盘下方增加 1 个 0.3mm 热过孔,加速热量传导,焊接时局部温度降至 230℃;?
- 整改效果:?
- 跌落测试后焊盘脱落率从 15% 降至 0.5%,铜箔剥离强度稳定在 1.5N/mm 以上。?
三、案例 3:无铅焊接后元件损坏(工业传感器 PCB)?
1. 失效背景?
某工业传感器厂商为温度传感器 PCB 采用无铅工艺(SAC305 焊料,回流焊峰值温度 240℃),焊接后发现 20% 的 MLCC 电容(0603,10μF)出现封装开裂,无法正常工作。?
2. 失效现象?
- 外观检测:MLCC 电容表面出现纵向裂纹(从引脚延伸至封装中心),裂纹宽度>0.1mm;?
- 电气检测:开裂电容容值下降 50% 以上,绝缘电阻<10?Ω(短路)。?
3. 根因分析?
- 元件特性不匹配:?
- 选用的 MLCC 电容耐温等级为 “X7R”(最高耐温 125℃,焊接耐温 260℃/10s),无铅回流焊中电容封装经历 240℃高温的时间达 35s(超 10s 限制),陶瓷材质热应力超过断裂强度(MLCC 陶瓷断裂强度约 150MPa,高温下降至 100MPa);?
- 工艺参数不当:?
- 回流焊升温速率过快(4℃/s,标准 2~3℃/s),电容内部温度梯度大(外层 240℃,内层 200℃),产生热应力裂纹;?
- PCB 设计问题:?
- MLCC 电容贴装在 PCB 中心区域(回流焊中中心温度比边缘高 10℃),进一步加剧高温损伤。?
4. 整改方案与效果?
- 元件选型优化:?
- 更换 MLCC 电容为耐温等级更高的 “X8R”(耐温 150℃,焊接耐温 260℃/20s),陶瓷断裂强度提升至 180MPa;?
- 工艺调整:?
- 回流焊升温速率降至 2.5℃/s,减少电容内部温度梯度;?
- 调整温区分布,降低 PCB 中心区域温度(与边缘温差控制在 5℃以内);?
- 设计优化:?
- 将 MLCC 电容移至 PCB 边缘区域,避开高温区;?
- 整改效果:?
- 焊接后 MLCC 电容开裂率从 20% 降至 0.3%,电气性能全部合格,传感器精度恢复至 ±0.5℃。?
失效案例分析的核心是 “从现象追溯根源”—— 每个失效并非单一因素导致,需结合材料、工艺、设计多维度排查。例如焊点开裂不仅与焊料成分有关,还可能是基材耐温不足、工艺参数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全面整改,才能彻底解决无铅 PCB 的可靠性问题。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