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设计PCB厂家分享多层板抗振动设计与制造规范

PCB厂家分享多层板抗振动设计与制造规范

来源: 时间: 2025/07/08 11:03:00 阅读: 273

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电子设备往往处于振动环境中。PCB 多层板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其抗振动性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一旦 PCB 多层板在振动环境中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电子设备瘫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深入了解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设计与制造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QQ20250708-090250.png



一、PCB 多层板振动失效的常见形式

在振动环境下,PCB 多层板可能会出现多种失效形式,这些失效不仅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焊点断裂是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振动会使元器件与 PCB 板之间的焊点受到反复的应力作用,当应力超过焊点材料的疲劳极限时,就会出现裂纹,最终导致焊点断裂。特别是对于 BGA、CSP 等封装形式的元器件,其焊点数量多、体积小,在振动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例如,汽车发动机舱内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由于发动机的持续振动,ECU 内部 PCB 板上 BGA 芯片的焊点很容易因疲劳而断裂,导致 ECU 功能失效。
元器件脱落也是不容忽视的失效形式。一些体积较大、重量较重的元器件,如电容、电感、连接器等,在振动过程中受到的惯性力较大,如果固定不牢固,就可能从 PCB 板上脱落。在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PCB 板中,由于机器人在运行时产生强烈振动,若连接器的固定方式不当,就可能出现脱落现象,导致信号传输中断。
PCB 板本身的损坏同样会发生。振动产生的应力可能使 PCB 板出现弯曲、变形,严重时甚至会导致 PCB 板开裂。多层 PCB 板的层间结合力在振动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影响 PCB 板的电气性能和机械强度。例如,在航空航天设备中,PCB 板需要承受频繁的振动和冲击,若其抗振动设计不佳,就可能出现板体开裂或层间分层,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PCB 多层板抗振动设计要点

(一)结构设计优化

PCB 多层板的结构设计是提高其抗振动性能的基础。合理的板厚选择至关重要,板厚越大,PCB 板的刚性越好,在振动时的弯曲变形就越小。一般来说,对于振动环境较为恶劣的应用场景,如汽车、航空航天领域,PCB 板的厚度建议不小于 1.6mm。同时,PCB 板的尺寸也需要合理规划,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板的面积,因为较小的板在振动时产生的应力相对较小。
加强筋设计是增强 PCB 板抗振动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在 PCB 板的边缘或空旷区域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可以采用与 PCB 板相同的材料,通过增加局部厚度来提高板的刚性。例如,在 PCB 板的四周设置宽度为 5-10mm 的加强筋,能够显著提高 PCB 板的抗弯曲能力。

(二)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保证 PCB 多层板抗振动性能的关键。基材的力学性能对 PCB 板的抗振动能力影响很大,应选择具有较高弹性模量、抗疲劳性能好的基材。目前,FR-4 基材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性价比,在大多数场合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振动要求更高的场景,可以选择增强型 FR-4 基材或聚酰亚胺基材,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抗振动和抗冲击性能。
铜箔的厚度和类型也需要考虑。较厚的铜箔能够提高 PCB 板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在振动环境下,厚铜箔的抗疲劳性能更好。一般建议采用 1 盎司(35μm)及以上厚度的铜箔。此外,电解铜箔的韧性比压延铜箔稍差,在抗振动设计中,压延铜箔是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高频振动环境下。

(三)元器件布局与固定

元器件的布局对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性能有重要影响。应遵循 “重心低、分布均匀” 的原则,将重量较大的元器件布置在 PCB 板的中心区域或靠近固定点的位置,以减少振动时的惯性力和力矩。例如,将大型连接器、变压器等重元器件安装在 PCB 板的中心,避免将其布置在板的边缘或角落,因为这些位置在振动时的位移较大,受到的应力也更大。
对于重量较大或高度较高的元器件,需要采用额外的固定措施。可以使用支架、卡扣等将元器件固定在 PCB 板或设备外壳上,减少元器件在振动时的晃动。例如,在 PCB 板上安装大型电容时,除了通过焊点固定外,还可以使用金属支架将电容与设备外壳连接,增强其稳定性。

(四)布线设计

合理的布线设计能够减少振动对 PCB 板电气性能的影响。布线时应尽量避免在 PCB 板的边缘和拐角处布置重要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因为这些区域在振动时应力较大,容易出现导线断裂。电源线和地线应尽量粗短,采用大面积铺铜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导电性能,还能增强 PCB 板的机械强度。
在多层 PCB 板中,层间布线的方向应交叉布置,例如顶层布线沿水平方向,底层布线沿垂直方向,这样可以提高 PCB 板的抗弯曲能力。同时,过孔的设计也很重要,过孔应尽量均匀分布,避免集中在某一区域,过孔的数量和大小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较大的过孔能够提高层间的连接强度。

HnkLPmR5RbCoMkSVKIcswQ.jpg

三、PCB 多层板抗振动制造规范

(一)层压工艺控制

层压工艺是影响多层 PCB 板层间结合力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层间结合力能够提高 PCB 板的抗振动性能。在层压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温度应根据基材的特性进行设定,确保树脂能够充分流动和固化;压力要均匀施加,保证各层之间紧密结合;时间则要足够长,使树脂完全固化。
在层压前,应对半固化片和覆铜板进行预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水分,确保层间结合牢固。层压后的 PCB 板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通过热应力测试、剥离强度测试等方法,检验层间结合力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剥离强度应不低于 0.7N/mm,以保证在振动环境下不会出现层间分层。

(二)钻孔与电镀工艺

钻孔工艺的质量直接影响过孔的可靠性,进而影响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性能。钻孔时应选择合适的钻头和钻孔参数,保证孔壁光滑、无毛刺,孔径偏差控制在 ±0.02mm 以内。对于多层 PCB 板,应避免出现孔位偏移,确保过孔能够准确连接各层线路。
电镀工艺用于在过孔内壁形成导电层,同时增强过孔与各层铜箔的结合力。电镀时应控制好电流密度、电镀时间等参数,确保过孔内壁铜层均匀、厚度达标,一般要求铜层厚度不小于 20μm。此外,还可以采用沉铜工艺增强过孔的可靠性,沉铜层与铜箔之间的结合力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不仅影响 PCB 板的可焊性和耐腐蚀性,还对其抗振动性能有一定影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有喷锡、沉金、OSP 等。沉金工艺能够提供良好的焊点强度和耐腐蚀性,在振动环境下,沉金焊点的可靠性较高,因此在抗振动要求较高的 PCB 多层板中应用广泛。
喷锡工艺成本较低,但其焊点的韧性相对较差,在长期振动环境下容易出现焊点疲劳。OSP 工艺的焊点强度较好,但耐腐蚀性稍差,适用于振动环境相对温和的场合。在选择表面处理工艺时,应综合考虑抗振动性能、成本和使用环境等因素。

(四)组装工艺

在 PCB 多层板的组装过程中,焊接工艺是关键环节。应采用合适的焊接温度和时间,确保焊点牢固可靠。对于 BGA、CSP 等元器件,应控制好回流焊的温度曲线,使焊点形成良好的合金层,提高焊点的抗疲劳性能。例如,回流焊的峰值温度应根据焊锡膏的特性设定,一般在 230-250℃之间,高温持续时间控制在 30-60 秒。
对于插件元器件,波峰焊的工艺参数也需要严格控制,焊接温度一般在 250-260℃,焊接时间为 2-3 秒,确保焊点饱满、无虚焊。组装完成后,应对焊点进行全面检测,通过 AOI(自动光学检测)、X-ray 检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并修复不良焊点。

9(1).jpg

四、抗振动性能测试与验证

为了确保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性能符合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测试与验证。振动测试是最主要的测试方法,测试时将 PCB 板安装在振动试验台上,按照相关标准(如 IEC 60068-2-6)设定振动参数,包括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等。在测试过程中,通过监测 PCB 板上的焊点、元器件和板体的状态,评估其抗振动性能。
冲击测试也不可或缺,冲击测试模拟 PCB 板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瞬间冲击,测试标准可参考 IEC 60068-2-27。通过冲击测试,能够检验 PCB 板在突然受力情况下的抗损坏能力。
除了整机测试外,还可以对 PCB 板的关键部位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如焊点的剪切强度测试、PCB 板的弯曲强度测试、层间剥离强度测试等。这些测试能够从微观角度评估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性能,为设计和制造提供改进依据。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设计与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到测试验证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把控。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元器件和布线,为 PCB 多层板的抗振动性能奠定基础;在制造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道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通过科学的测试与验证,保证 PCB 多层板能够在振动环境下稳定可靠地工作。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3219.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医疗可穿戴 PCB 新能源汽车高压继电器 PCB 继电器 PCB 集成化设计 汽车继电器 PCB 的 EMC 方案 汽车继电器 PCB 的抗振动设计 汽车继电器 PCB PCB 钻孔常见缺陷与解决方案 PCB 激光钻孔工艺参数优化 PCB 机械钻孔工艺参数优化 PCB 激光钻孔与机械钻孔工艺对比 PCB 激光钻孔与机械钻孔 激光直接成像(LDI)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激光直接成像(LDI) 商用车 ECU PCB ADAS 域 ECU PCB 车身控制 ECU(BCM)PCB ECU PCB 发动机 ECU PCB 电机驱动 PCB 集成化设计 电车电机 PCB 电车驱动电机 PCB PCB资讯 物联网低功耗微控制器 PCB 汽车电子微控制器 PCB 微控制器PCB 工业控制微控制器 PCB 柔性PCB设计的DFM DFM 策略 PCB生产中的可制造性设计 (DFM) 可制造性设计 (DFM) 指南 PCB 设计 (DFM) PCB 金手指应用场景 PCB 金手指生产工艺 PCB 金手指 PCB 组装应用场景 PCB组装的质量检测与缺陷解决 PCB 组装THT SMT 工艺详解 PCB 组装 低压微型电机驱动器 PCB 步进电机驱动器 PCB 伺服电机驱动器PCB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PCB 工业高压电机驱动器PCB 多接口工业相机PCB 恶劣环境工业相机PCB 高速工业相机时序同步 PCB 高清工业相机图像传输 PCB 户外光伏逆变器热管理 PCB 消费电子热管理 PCB 工业高温设备热管理 PCB 工业大功率设备热管理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控制器PCB 多层 PCB 层压 多层 PCB层压核心材料 多层 PCB 层压工艺 波峰焊SMT设备维护与保养 波峰焊 SMT 波峰焊SMT 智能家电控制板 PCB 智能安防摄像头 PCB 智能家居网关PCB 智能开关面板PCB 智能家居中控屏 PCB PCB铝基板 PCB 铝基板热管理 PCB 铝基板 PCB铝基板热管理 混动车型电机驱动 PCB 整车电控单元(VCU)PCB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 PCB 动力电池 BMS PCB 半导体行业 GPU PCB 电镀 PCB电镀缺陷 消费级运动传感器 PCB 环境监测传感器PCB 汽车压力传感器 PCB 医疗生物传感器 PCB 工业温湿度传感器 PCB PCB 焊桥的修复 消除 PCB 焊桥 设计端预防 PCB 焊桥 PCB 焊桥 DFM,SMT 设计 SMT 设计,元件封装与焊盘匹配 SMT 设计 SMT设计 导热垫应用: 导热垫的安装工艺 导热垫的选型方法 导热垫 工业传感器信号调理 PCB 工业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PCB 伺服驱动器 PCB PLC 主板 PCB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 PCB 移动设备存储 PCB 汽车级存储 PCB 工业级存储 PCB 消费电子 SSD 存储 PCB 服务器 DDR5 内存 PCB PCB走线宽度 PCB 走线宽度的场景化 PCB 走线宽度 PCB 制造,嵌入式组件 嵌入式组件 PCB 制造中嵌入式组件 PCB制造中嵌入式组件 消费电子快充电源 PCB 储能逆变器电源 PCB 车载高压电源 PCB 医疗电源 PCB 工业开关电源PCB PCB 中集成组件的场景化应用 PCB 中集成组件的集成方式与选型策略 PCB 中集成组件的设计原则 PCB中集成组件 消费电子指纹传感器 PCB 环境温湿度传感器PCB 汽车毫米波雷达传感器PCB 医疗心电传感器PCB 工业振动传感器PCB AI 训练加速卡 PCB AI 智能机器人 PCB AI机器视觉 PCB 边缘 AI 计算设备 PCB AI 服务器 PCB 高多层PCB叠层,场景化应用 高多层 PCB 叠层 高多层PCB叠层 空气质量监测 PCB,环境适应性设计 空气质量监测 PCB 空气质量监测PCB,硬件设计 空气质量监测PCB 可穿戴领域PCB,FR-4的工艺定制 可穿戴领域PCB 可穿戴领域PCB机械钻孔 氢燃料电池控制器PCB 风电变流器 PCB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PCB 储能系统BMS PCB 光伏逆变器PCB PCB热通孔,性能测试 PCB热通孔 电网调度通信网关PCB 新能源并网逆变器PCB 变电站自动化装置PCB 智能电表 PCB PCB保险丝场景化应用 PCB故障排查 PCB保险丝,焊接与安装 PCB保险丝选型策略 PCB保险丝 PCB阻焊层 PCB 阻焊层,PCB性能 PCB阻焊层制造工艺 PCB阻焊层,PCB材料 PCB 阻焊层 PCB盲孔与埋孔技术 PCB盲孔与埋孔加工 PCB盲孔与埋孔 PCB盲孔埋孔加工 PCB盲孔,埋孔 车载中控PCB制造 车载安全系统 PCB 车载雷达PCB,捷配PCB 车载BMS PCB,汽车PCB制造 捷配,汽车PCB制造 Verilog EDA,PCB设计 EDA IC设计工具 PCB,EDA 捷配PCB,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捷配PCB 捷配PCB,新人培训 捷配PCB,数字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