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 PCB 常见难题:高温损伤、焊点缺陷怎么破?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09 10:25:22
阅读: 5
无铅 PCB 虽符合环保要求,但制作过程中易因 “高温”“材料特性” 出现难题 —— 比如基材变色、元件损坏,或是焊点出现空洞、裂纹。很多人以为 “无铅工艺 = 有铅工艺换焊锡”,却忽略了这些适配问题,导致成品率低、返工成本高。今天从科普角度,拆解无铅 PCB 的 3 类常见难题,分析原因与解决办法,帮你避开 “无铅陷阱”。

难题一:高温导致的基材与元件损伤 ——“焊完 PCB 变色,元件失效”。无铅焊接的高温(220-240℃)是主因:普通 FR-4 基材在 240℃以上会出现棕变(基材颜色从淡黄变深棕),严重时分层;热敏元件(如 LED、传感器)封装不耐高温,可能出现封装开裂、参数漂移。曾有案例用普通基材制作无铅 PCB,回流焊后 20% 的 PCB 出现棕变,5% 的 LED 元件亮度衰减 30%。解决办法分三步:
- 选对基材:优先用 Tg≥170℃的高耐温基材(如生益 S1141),这类基材在 240℃下 10 分钟内无棕变,分层率≤0.1%;
- 优化温度曲线:缩短回流阶段高温停留时间(从 40 秒缩至 25-30 秒),或适当降低峰值温度(如 SAC305 从 240℃降至 235℃),避免长时间高温烘烤;
- 保护热敏元件:对 LED、传感器等元件,焊接前用耐高温胶带覆盖封装,或采用 “局部焊接”(先焊其他元件,最后用热风枪手工焊接热敏元件),减少高温暴露时间。
难题二:无铅焊点空洞 ——“焊点内部有空隙,影响导电性”。无铅焊点的空洞率比有铅高(有铅通常≤5%,无铅易达 10%-15%),表现为焊点内部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空隙,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长期使用易发热失效。主要原因有:
- 焊膏中助焊剂溶剂过多,预热阶段未充分挥发,高温时突然沸腾,形成气泡留在焊点内;
- 焊盘或元件引脚氧化,焊锡无法充分润湿,包裹空气形成空洞;
- 回流炉升温过快,助焊剂溶剂挥发速度超过逸出速度,气泡被困在焊点中。
- 选用低溶剂焊膏(助焊剂含量 10%-12%,而非 15% 以上),并延长预热时间(从 60 秒至 90 秒),让溶剂缓慢挥发;
- 焊接前检查焊盘表面(沉金焊盘无发黑,OSP 焊盘无氧化痕迹),元件引脚用酒精清洁,去除氧化层;
- 减缓回流炉升温速率(从 3℃/ 秒降至 1-2℃/ 秒),给气泡足够的逸出时间,空洞率可控制在 5% 以内。
难题三:无铅焊点裂纹 ——“焊点出现细小裂纹,抗振动差”。无铅焊锡(如 SAC305)的脆性比有铅高,长期振动或温度变化时,焊点易出现微裂纹,严重时导致开路。常见原因:
- 无铅焊锡本身延展性差(SAC305 延伸率约 15%,有铅 Sn63Pb37 约 30%),无法承受频繁的热胀冷缩;
- PCB 与元件的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温度变化时两者形变差异大,拉扯焊点产生裂纹;
- 焊接后冷却过快,焊点内部应力未释放,形成内应力裂纹。
- 选择含银量稍低的无铅焊锡(如 SAC105,含 1% 银),延伸率比 SAC305 高 5%-8%,抗裂性更好;
- PCB 设计时,在大元件(如芯片、连接器)周围增加 “应力释放孔” 或 “铜箔散热带”,平衡热胀冷缩带来的应力;
- 优化冷却曲线,在 150-200℃区间缓慢降温(冷却速率从 5℃/ 秒降至 2-3℃/ 秒),释放焊点内应力,裂纹发生率可减少 70%。
这些难题的规避,需要经验与技术的结合,而捷配在无铅 PCB 生产中建立了 “难题预防 - 实时解决” 机制:针对高温损伤,提前根据元件清单推荐高耐温基材,并模拟温度曲线测试(焊接样品后检查基材颜色、元件参数);针对焊点空洞,选用低溶剂无铅焊膏(助焊剂含量 11%),并通过 AOI+X-RAY 组合检测,识别表面与内部空洞,空洞率超 5% 时立即调整工艺;针对焊点裂纹,提供 SAC105 等抗裂焊锡选项,并在 PCB 设计阶段给出应力释放建议(如元件周围预留 0.5mm 空隙)。此外,捷配还配备专业返工团队,对少量有缺陷的无铅 PCB 进行精准修复(如热风枪补焊、应力释放处理),确保交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