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高多层 PCB 高频损耗:怎么 “少衰减”?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0 09:11:18
阅读: 133
5G 基站、毫米波雷达等通讯设备的高多层 PCB(如 20 层基站主板),需要传输 3.5GHz、26GHz 等高频信号,而 “信号衰减” 是核心难题 —— 普通 20 层 PCB 用普通 FR-4 基材,3.5GHz 信号传输 10cm 后衰减超 3dB,会导致基站覆盖半径从 500 米缩至 350 米,需额外增建基站才能补全信号。很多人以为 “高频衰减只是基材问题”,实则与基材、阻抗控制、布线设计都息息相关。今天从科普角度,拆解通讯高多层 PCB 的高频损耗控制方法,帮你理解 “如何让高频信号在高多层 PCB 里‘跑更远’”。

首先要明确:通讯高多层 PCB 的高频损耗来自哪里?主要有三类,共同导致信号 “越传越弱”:
- 介质损耗:基材的介电常数(εr)与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是核心影响因素。普通 FR-4 基材的 tanδ 约 0.012@10GHz,3.5GHz 信号传输 10cm 后,介质损耗导致的衰减占总衰减的 60%;而高频基材(如罗杰斯 RO4835)的 tanδ≤0.004@10GHz,相同条件下衰减可减少 67%;
- 导体损耗:PCB 铜箔的粗糙度与厚度会影响高频信号传输 —— 高频信号具有 “趋肤效应”(电流集中在铜箔表面 5μm 内),铜箔粗糙度越高(如普通电解铜 Ra=1.5μm),信号传输时的散射损耗越大;铜箔越薄(如 1oz=35μm),电阻越大,损耗也越大;
- 辐射与反射损耗:高多层 PCB 的过孔、布线拐角若设计不当,会导致信号反射或辐射 —— 比如过孔未做阻抗匹配,反射系数超 - 15dB;布线有 90° 拐角,信号辐射损耗会增加 20%。
要控制高频损耗,需从 “基材选择 - 导体优化 - 布线设计” 三方面系统优化:
-
选对高频低损耗基材:
- 3.5GHz~6GHz Sub-6G 频段:优先选用罗杰斯 RO4835(εr=3.48±0.05,tanδ≤0.004@10GHz)或生益 S1000-2(εr=3.6±0.05,tanδ≤0.008@10GHz),20 层基站 PCB 用 RO4835 基材,3.5GHz 信号传输 10cm 衰减可控制在 1.2dB 以内;
- 26GHz 毫米波频段:需升级为罗杰斯 RO4835HT(tanδ≤0.003@20GHz),24 层雷达 PCB 用该基材,26GHz 信号传输 5cm 衰减≤0.8dB,满足短距高速传输需求。
-
优化导体结构减少损耗:
- 铜箔选用 “低粗糙度压延铜”(Ra≤0.3μm),比普通电解铜(Ra=1.5μm)的导体损耗降低 40%,20 层 PCB 的信号层优先用 2oz(70μm)压延铜,既减少趋肤效应损耗,又提升电流承载能力;
- 电源层与接地层用 3oz~4oz 加厚铜箔(105~140μm),降低接地阻抗(≤50mΩ),减少接地回路导致的辐射损耗。
-
高频友好的布线与过孔设计:
- 高频信号线路(如 3.5GHz)设计为差分对,阻抗严格控制在 50Ω±2%,线宽 0.22mm、线距 0.16mm,布线时避免 90° 拐角(用 135° 圆弧过渡,半径≥0.5mm),减少辐射损耗;
- 过孔采用 “盲埋孔” 替代通孔,盲孔孔径 0.1mm(连接表层与内层),埋孔孔径 0.15mm(连接内层与内层),并在过孔两端做 “阻抗匹配盘”,反射系数≤-20dB;
- 高频线路与接地层的间距≤0.2mm,形成 “微带线” 结构,增强信号屏蔽,减少辐射损耗。
通讯高多层 PCB 的高频损耗控制需要专业技术支撑,而捷配在这一领域拥有成熟方案:基材端,捷配提供罗杰斯 RO4835/RO4835HT、生益 S1000-2 等高频低损耗基材,可根据频段(Sub-6G / 毫米波)推荐最优选型;导体与布线端,捷配支持低粗糙度压延铜(Ra≤0.3μm)、2oz~4oz 加厚铜箔,并通过 ANSYS HFSS 仿真优化差分对布线与过孔阻抗匹配;检测端,捷配用网络分析仪(Agilent N5247A)测试高频信号衰减,确保 3.5GHz 传输 10cm 衰减≤1.2dB、26GHz 传输 5cm 衰减≤0.8dB。无论是 5G 基站的 20 层 PCB,还是毫米波雷达的 24 层 PCB,捷配都能实现高频信号的低损耗传输。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