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高多层 PCB 散热:400G 交换机 24 层 PCB 怎么 “降温”?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0 09:13:40
阅读: 6
数据中心的 400G 交换机、5G 基站的功放模块,其核心是 24 层甚至 32 层的高多层 PCB,这类 PCB 集成了大量功率器件(如功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总功耗可达 500W 以上 —— 若散热不及时,PCB 温度会超 100℃,导致芯片降频、信号失真,甚至烧毁。某数据中心曾因 24 层交换机 PCB 散热不良,芯片温度超 110℃,400G 端口的数据包丢失率从 0.001% 升至 0.1%,严重影响数据传输效率。很多人以为 “高多层 PCB 散热只是加个散热片”,实则需要从 PCB 设计源头构建 “热传导 - 热扩散” 双路径。今天从科普角度,拆解通讯高多层 PCB 的散热设计技巧,帮你理解 “如何给高密度高多层 PCB‘降温’”。

首先要分析:通讯高多层 PCB 的热量为什么难散出?核心原因有三个,都与 “高密度集成” 相关:
- 热路径长且窄:24 层 PCB 的功率器件通常布置在表层,而热量需通过芯板、PP 胶传导至底层散热片,普通 FR-4 基材的导热系数仅 0.3W/m?K,热量传导效率低,导致表层与底层温差超 30℃;
- 铜箔覆盖率低:普通高多层 PCB 的电源层、接地层用 1oz 铜箔(35μm),铜箔的导热系数虽高(385W/m?K),但厚度薄、覆盖率不足 60%,热扩散能力有限,无法快速将局部热量分散;
- 散热过孔不足:功率器件下方若未设计足够的散热过孔,热量会在器件下方聚集,形成 “热点”,某功放芯片下方无散热过孔时,热点温度比有过孔时高 25℃。
要解决高多层 PCB 的散热难题,需从 “热传导强化 - 热扩散优化 - 热点疏导” 三方面设计:
-
强化热传导路径:
- 选用 “高导热基材与复合结构”:在功率器件所在区域,用铝基复合 PCB(导热系数 2W/m?K,是普通 FR-4 的 6 倍)替代传统 FR-4,或在芯板中埋置铜块(导热系数 385W/m?K),直接将热量从表层传导至底层散热片,24 层交换机 PCB 用铝基复合结构后,表层与底层温差可缩小至 10℃以内;
- 增加散热过孔密度:在功率器件(如功放芯片)下方布置 “过孔阵列”,孔径 0.4mm、间距 1mm,过孔内壁镀铜厚度≥30μm,过孔贯穿所有接地层,形成 “热导柱”,将器件热量快速传导至接地层,热点温度可降低 20-25℃。
-
优化热扩散能力:
- 电源层与接地层用 3oz~4oz 加厚铜箔(105~140μm),铜箔覆盖率提升至 80% 以上,利用铜箔的高导热性将局部热量快速扩散至整个层面,24 层 PCB 的接地层用 4oz 铜箔后,热扩散面积比 1oz 铜箔增加 2 倍;
- 在 PCB 表层设计 “铜箔散热网格”(线宽 0.2mm,间距 0.5mm),覆盖功率器件周边 5cm 区域,进一步扩大热扩散范围,减少热点聚集。
-
针对性疏导热点:
- 对功耗超 10W 的大功率器件(如电源管理芯片),在 PCB 背面对应位置粘贴铜制散热块(厚度 3mm,面积≥1cm²),散热块与器件之间用导热胶(导热系数≥3W/m?K)贴合,将热点热量直接导出至外部散热鳍片;
- 优化 PCB 布局,将高功耗器件(功放、电源)分散布置,避免多个热点叠加,比如 24 层交换机 PCB 将 4 个功放芯片分别布置在 PCB 四角,热点温度比集中布置时低 15℃。
通讯高多层 PCB 的散热设计需要结合实际功耗与布局,而捷配在这一领域提供定制化方案:针对热传导,捷配支持铝基复合 PCB、埋置铜块与高密度散热过孔(孔径 0.4mm,间距 1mm);针对热扩散,提供 3oz~4oz 加厚铜箔,铜箔覆盖率可达 85%;针对热点,可根据器件功耗设计铜制散热块与导热胶贴合方案,并通过 ANSYS Icepak 进行热仿真,提前预测 PCB 温度分布,优化散热设计。某 400G 交换机厂商通过捷配的散热方案,24 层 PCB 的热点温度从 110℃降至 85℃,数据包丢失率恢复至 0.001%,完全满足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