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热管理基础认知:发热根源、传递路径与关键参数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8:58:56
阅读: 72
PCB 热管理的核心是 “控制温度在安全范围”—— 据行业统计,电子设备故障中 55% 与过热相关,当 PCB 局部温度超过 85℃时,元件寿命会缩短 50%;超过 125℃时,多数芯片会出现宕机或永久损坏。优化 PCB 热管理需先明确 “热量从哪里来、如何传递、关键控制指标”,避免盲目增加散热结构导致成本浪费。?

首先,解析 PCB 发热的三大核心根源,不同热源的散热需求差异显著:?
1. 主动元件发热(占总热量的 70%~90%)?
主动元件(IC、功率管、MCU)因电流做功产生热量,功率越大、效率越低,发热量越大:?
- 功率半导体(如 MOS 管、IGBT):大功率应用(如电机驱动、电源转换)时,功耗可达 1~10W,若散热不良,结温(元件内部 PN 结温度)易超 150℃(安全上限);例如 12V/10A 的 MOS 管,导通电阻 0.1Ω,功耗 = I²R=10W,若无散热措施,温度会在 10 分钟内升至 200℃以上;?
- 微处理器(MCU、CPU):高频工作时(如 1GHz 以上),动态功耗占比高(功耗≈频率 × 电压 ²),例如某 32 位 MCU(工作频率 500MHz,电压 3.3V),动态功耗约 0.5W,静态功耗 0.1W,总发热量 0.6W;?
- 电源芯片(DC-DC、LDO):转换效率越低,发热量越大(功耗 = 输入功率 - 输出功率),例如 12V 转 5V/2A 的 DC-DC,效率 80% 时,功耗 =(12×2)-(5×2)=14W,发热量显著高于效率 95% 时的 1.4W。?
2. 被动元件发热(占总热量的 10%~20%)?
被动元件(电阻、电感、电容)发热源于损耗,虽单个体积小,但密集布局时热量易累积:?
- 功率电阻:通过大电流时(如 1A 以上),功耗 = I²R,例如 10Ω/2W 电阻,通过 0.4A 电流时,功耗 = 0.16×10=1.6W,接近额定功率,温度会升至 60~80℃;?
- 电感:因铜损(导线电阻)和铁损(磁芯损耗)发热,高频电感(如 1MHz 以上)铁损占比高,例如 10μH/1A 高频电感,在 1MHz 工作频率下,总损耗约 0.3W,温度升高 30~40℃;?
- 陶瓷电容:高频下等效串联电阻(ESR)产生损耗,例如 10μF/10V 陶瓷电容,ESR=0.1Ω,在 1MHz 频率下,损耗 = ESR×(2πfC×V)²≈0.05W,发热量较小,但密集布局时仍需考虑散热。?
3. 布线与接触发热(占总热量的 5%~10%)?
PCB 铜箔、连接器、焊点因存在电阻,电流通过时产生热量,虽单处发热量小,但大电流场景下不可忽视:?
- 铜箔布线:铜箔电阻 =ρL/(WS)(ρ 为铜电阻率,L 为长度,W 为宽度,S 为厚度),例如 1oz 铜箔(厚度 35μm)、1mm 宽、10cm 长的布线,电阻≈0.005Ω,通过 5A 电流时,功耗 = I²R=0.125W,温度升高 5~10℃;若铜箔宽度缩小至 0.2mm,电阻增至 0.025Ω,功耗升至 0.625W,温度升高 25~30℃;?
- 连接器与焊点:接触电阻通常 0.01~0.1Ω,大电流(如 10A)通过时,功耗 = 0.1~1W,温度升高 10~20℃,长期过热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形成 “热失控”。?
PCB 热量的三大传递路径决定了热管理优化方向:?
- 传导:通过 PCB 铜箔、导热材料传递到散热结构(如散热片),是主要传递方式(占比 60%~70%),传导效率与材料导热系数正相关(铜导热系数 401W/(m?K),FR-4 基材 0.3~0.5W/(m?K));?
- 对流:热量通过空气流动散发到环境中(占比 20%~30%),自然对流效率低(散热系数 5~10W/(m²?K)),强制对流(风扇)可提升至 20~50W/(m²?K);?
- 辐射:通过热辐射散发(占比 5%~10%),效率与表面 emissivity 相关(黑色阻焊层 emissivity 0.8~0.9,金属表面 0.1~0.3)。?
PCB 热管理的关键参数需严格控制:?
- 结温(Tj):元件内部最高温度,多数芯片安全上限 85~125℃(如 MCU Tj≤105℃,功率管 Tj≤150℃),需通过热设计确保 Tj≤安全值;?
- PCB 表面温度(Ts):PCB 表面最高温度,工业设备通常要求 Ts≤85℃,消费电子≤60℃(避免烫伤用户);?
- 热阻(θ):热量传递的阻力,单位℃/W,热阻越小散热越好,例如 “芯片 - PCB - 散热片” 的总热阻需≤(Tj_max-Ta)/P(Ta 为环境温度,P 为功耗),若芯片 Tj_max=125℃,Ta=40℃,P=2W,总热阻需≤42.5℃/W。?
理解基础认知是优化的前提 —— 某电源 PCB 未考虑 DC-DC 芯片(功耗 2W)的散热,直接贴装在 PCB 中心,导致芯片温度升至 130℃(超安全值 125℃);将芯片移至 PCB 边缘,增加铜箔面积后,温度降至 105℃,故障消除。可见,针对性解决热源问题,才能高效优化 PCB 热管理。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