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热管理的散热结构优化:从被动散热到主动散热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9:04:06
阅读: 78
当 PCB 功耗超过 5W,仅靠布局与材料优化难以控制温度,需通过 “被动散热(散热片、金属外壳)” 或 “主动散热(风扇、均热板)” 增强散热能力。散热结构的选择需结合功耗、空间、成本,例如消费电子优先用被动散热(静音、低成本),工业高功率设备需主动散热(高效、大热量)。优化需围绕结构设计、安装方式、气流组织,确保散热效率最大化。?

一、被动散热结构:无能耗、高可靠,适合中低功率?
被动散热通过散热片、金属外壳等结构扩大散热面积,利用自然对流与辐射散热,适合总功耗 5~20W 的 PCB,核心是 “增大散热面积、优化热传导路径”。?
1. 散热片优化设计?
散热片是最常用的被动散热结构,通过翅片扩大表面积,材质多为铝(导热系数 205W/(m?K))或铜(401W/(m?K),成本高),设计需关注以下要点:?
- 尺寸与翅片参数:?
- 散热片面积:按功耗计算(1W 功耗需 10~20cm² 散热面积),例如 5W 元件需 50~100cm² 散热面积;?
- 翅片高度与间距:高度 10~30mm(过高会影响自然对流),间距 3~5mm(避免气流堵塞),翅片数量越多散热越好(如 10mm 高散热片可做 10~15 片翅片);?
- 安装方式:?
- 焊接式:散热片直接焊接在 PCB 铜箔上(适合大功率元件,如 IGBT),接触热阻低(0.1~0.2℃/W),但不可拆卸;?
- 卡扣式:通过塑料卡扣固定(适合消费电子,如 MCU),安装方便,接触热阻 0.2~0.3℃/W,需配合导热垫(3W/(m?K) 以上);?
- 螺丝固定:适合高功率、高可靠性场景(如工业设备),接触压力可控(5~10N),接触热阻 0.08~0.15℃/W,需涂抹导热硅脂;?
- 案例:某 5W 的 DC-DC 电源 PCB,原无散热片,芯片温度 125℃(超安全值 120℃);加装铝制散热片(面积 80cm²,翅片 15 片,高度 20mm),通过螺丝固定 + 8W/(m?K) 硅脂,温度降至 95℃,满足要求。?
2. 金属外壳散热:利用结构件辅助散热?
PCB 的金属外壳(如铝合金外壳)可作为 “大型散热片”,通过 PCB 与外壳的导热连接,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适合有外壳的设备(如路由器、工业控制器):?
- 导热连接方式:?
- 导热柱:用铜制导热柱(直径 3~5mm)连接 PCB 铜箔与外壳,导热柱两端涂抹导热硅脂,热阻 0.3~0.5℃/W;?
- 导热垫:PCB 与外壳间铺 1~3mm 厚的高导热垫(5~10W/(m?K)),适合外壳与 PCB 有间隙的场景;?
- 外壳设计优化:?
- 外壳表面做 “凹凸纹理”(如条纹、网格),增大表面积(比光滑表面大 30%~50%);?
- 外壳材质选铝合金(导热系数 120~205W/(m?K)),比塑料外壳(导热系数 0.2W/(m?K))散热效率高 500 倍以上;?
- 案例:某 8W 的路由器 PCB,原用塑料外壳,PCB 温度 100℃;改为铝合金外壳,通过 2 个铜导热柱(直径 4mm)连接 PCB 与外壳,外壳表面做条纹纹理,温度降至 75℃,同时满足外壳温度≤60℃的用户安全要求。?
3. PCB 自身结构优化:增强被动散热?
通过 PCB 结构设计提升被动散热能力,无需额外增加零件成本:?
- PCB 边缘裁切:将 PCB 边缘裁切成 “锯齿状”,增大边缘散热面积(比矩形边缘大 20%~30%);?
- 镂空设计:在大功率元件周围镂空(孔径 5~10mm,间距 10mm),增强空气流通,降低局部温度 5~10℃;?
- 案例:某 10W 的 LED 灯板 PCB,在 LED 周围做 4 个 8mm 镂空孔,间距 10mm,LED 温度从 110℃降至 100℃,无需额外散热片。?
二、主动散热结构:高散热效率,适合高功率?
当 PCB 总功耗>20W,被动散热无法满足需求,需通过主动散热(风扇、均热板、液冷)强制带走热量,核心是 “增强对流效率、快速转移热量”。?
1. 风扇散热:强制对流,性价比高?
风扇通过强制空气流动,提升对流散热系数(自然对流 5~10W/(m²?K),强制对流 20~50W/(m²?K)),适合总功耗 20~100W 的 PCB,是工业设备的主流选择:?
- 风扇选型与布局:?
- 风扇类型:轴流风扇(风量大,适合大面积散热)、离心风扇(风压高,适合窄小空间);?
- 风量与风压:按散热需求计算(1W 功耗需 0.1~0.2CFM 风量),例如 50W PCB 需 5~10CFM 风量;?
- 布局原则:“进风 - 散热 - 出风” 形成完整气流通道,风扇进风口远离热源,出风口无遮挡;?
- 案例:某 50W 的工业 PLC PCB,原用被动散热(散热片 + 金属外壳),温度 115℃;加装 12V 轴流风扇(风量 8CFM),气流从 PCB 一侧进风,经过散热片后从另一侧出风,温度降至 85℃,满足工业标准(≤90℃)。?
2. 均热板散热:高效热转移,适合局部热点?
均热板(Vapor Chamber)通过内部工质相变(蒸发 - 冷凝)快速转移热量,导热系数可达 1000~10000W/(m?K),适合局部高功率元件(如 CPU、GPU,功耗 10~50W):?
- 结构与应用:?
- 均热板尺寸:通常 30~100mm,厚度 2~5mm,可贴装在元件表面,将局部热点热量快速扩散到大面积散热片;?
- 适用场景:消费电子(如笔记本电脑 CPU)、高功率密度 PCB(元件间距小,局部功耗高);?
- 案例:某 20W 的笔记本 CPU PCB,局部热点温度 130℃(无均热板);在 CPU 上贴装 50mm×50mm 均热板,连接到笔记本散热片 + 风扇,热点温度降至 95℃,满足 CPU 安全要求(≤105℃)。?
3. 液冷散热:极高功率,适合特殊场景?
液冷散热(水冷、油冷)通过液体循环带走热量,散热效率高(比风扇高 5~10 倍),适合总功耗>100W 的极端场景(如服务器、大功率变频器):?
- 结构组成:液冷头(接触 PCB 热源)、水泵、散热器、管道,液体用去离子水(导热系数 0.6W/(m?K))或导热油(0.15~0.2W/(m?K),绝缘性好);?
- 适用场景:高功率密度、对静音要求高的设备(液冷无风扇噪声);?
- 案例:某 200W 的服务器 CPU PCB,用液冷散热系统,液冷头直接接触 CPU,循环水流量 1L/min,CPU 温度控制在 80℃(风扇散热会超 110℃)。?
散热结构优化的核心是 “按需选择”—— 某消费电子 PCB(总功耗 8W),优先用 “金属外壳 + 导热柱” 被动散热(成本 30 元),温度降至 70℃,无需风扇(成本增加 50 元,且有噪声);某工业 200W PCB,必须用液冷散热才能满足温度要求。可见,结合功耗与场景选择结构,才能平衡效率与成本。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