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设计PCB 热管理的布局设计优化:从元件摆放到铜箔规划

PCB 热管理的布局设计优化:从元件摆放到铜箔规划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9:01:38 阅读: 82
    PCB 布局是热管理的 “第一道防线”—— 不合理的布局(如大功率元件扎堆、铜箔过细)会导致局部热点温度升高 30~50℃,而科学的布局设计可通过 “分散热源、优化热传导路径”,在不增加额外散热成本的前提下,降低 PCB 温度 15~25℃。布局优化需围绕 “元件摆放、铜箔设计、热过孔布置” 三大核心,结合具体参数与案例落地。?
 
一、元件摆放:分散热源,避免热量集中?
元件摆放的核心原则是 “大功率元件分散布局、远离敏感元件、靠近散热结构”,具体需遵循以下规范:?
1. 大功率元件优先靠边摆放?
大功率元件(功耗>0.5W,如功率管、DC-DC)产生的热量需快速传递到 PCB 边缘(便于对接散热片或外壳),避免在中心区域形成热点:?
  • 量化要求:大功率元件与 PCB 边缘的距离≤15mm(距离越近,热阻越小),例如 2W 的 DC-DC 芯片,靠边摆放时,PCB 表面温度比中心摆放低 15~20℃;?
  • 案例:某工业变频器 PCB,将 3 个 2W IGBT 芯片(原中心扎堆摆放,温度 120℃)分散至 PCB 三边边缘,每芯片距离边缘 10mm,温度降至 95℃,满足安全要求(≤105℃);?
  • 注意事项:多个大功率元件间距≥10mm(避免热量叠加),若间距不足,需在元件间预留 5mm 宽的 “热隔离带”(无铜箔或铺隔热材料)。?
2. 敏感元件远离热源?
热敏元件(如传感器、晶振、低功耗 MCU)对温度敏感(温度每升高 10℃,精度下降 1%~5%),需远离大功率元件:?
  • 量化要求:热敏元件与大功率元件(功耗>1W)的间距≥20mm,与热源(表面温度>85℃)的间距≥15mm;?
  • 案例:某温度传感器 PCB,原将 0.1W 的 NTC 传感器(精度 ±0.5℃)放在 1W DC-DC 芯片旁(间距 8mm),传感器温度比环境高 15℃,测量误差达 ±2℃;调整间距至 25mm 后,误差恢复至 ±0.5℃;?
  • 特殊情况:若空间有限,需在热源与敏感元件间布置 “铜箔散热屏障”(宽≥5mm,厚 1oz 以上),通过铜箔快速导走热量,减少热辐射影响。?
3. 按发热功率分层布局(多层 PCB)?
多层 PCB 可通过 “热源分层” 减少层间热耦合,避免热量在单一层累积:?
  • 顶层 / 底层:布置大功率元件(如功率管、散热片),利用外层空间对流散热;?
  • 中间层:布置低功耗元件(如逻辑芯片、被动元件),中间层温度通常比外层低 5~10℃;?
  • 案例:4 层电源 PCB,将 2W 的 DC-DC 芯片放在顶层(靠近散热片),0.1W 的 MCU 放在中间层,顶层温度 100℃时,中间层温度仅 85℃,满足 MCU 的温度要求(≤90℃)。?
 
 
二、铜箔设计:降低传导热阻,提升导热效率?
PCB 铜箔是热量传导的主要载体,铜箔的厚度、宽度、面积直接影响热阻,需针对性优化:?
1. 大功率元件焊盘铜箔加厚加宽?
大功率元件的散热焊盘(如 QFN 封装的底部焊盘、功率管的漏极焊盘)需设计为 “大面积厚铜箔”,通过铜箔快速导走热量:?
  • 量化要求?
  • 铜箔厚度:1~3oz(1oz=35μm),功耗>2W 时用 2oz 以上铜箔(2oz 铜箔导热效率比 1oz 高 30%);?
  • 焊盘面积:≥元件封装面积的 2 倍,例如 QFN24 封装(4mm×4mm),底部焊盘面积≥32mm²(8mm×4mm);?
  • 案例:某 1.5W 的 LED 驱动芯片(QFN 封装),原用 1oz 铜箔、4mm×4mm 焊盘,芯片温度 110℃;改为 2oz 铜箔、8mm×4mm 焊盘后,温度降至 90℃,热阻从 50℃/W 降至 30℃/W。?
2. 布线铜箔按电流与散热需求设计?
大电流布线(>1A)需同时满足载流与散热需求,铜箔宽度需按 “电流 + 散热” 双重标准计算:?
  • 载流标准:1oz 铜箔,1mm 宽可承载 1~1.5A 电流(长期);2oz 铜箔可承载 1.5~2A 电流;?
  • 散热标准:大电流布线(>3A)需额外加宽铜箔,例如 5A 电流,1oz 铜箔宽度需≥5mm(仅载流需 3.3mm,散热需额外加宽);?
  • 案例:某电机驱动 PCB 的 5A 供电线,原用 1oz 铜箔、3mm 宽,布线温度升高 30℃;加宽至 5mm 后,温度仅升高 15℃,同时满足载流与散热需求。?
3. 铺铜与热隔离带设计?
  • 大面积铺铜:在 PCB 空白区域铺设铜箔(与地或电源连接),形成 “散热平面”,提升导热面积,例如在大功率元件周围铺 2oz 铜箔,面积≥10cm²,可降低局部温度 5~10℃;?
  • 热隔离带:当不同区域温度差异大(如一边 100℃,一边 60℃),需在中间设置 5~10mm 宽的热隔离带(无铜箔,或铺 FR-4 基材),避免高温区热量传递到低温区;例如某 PCB 的功率区(100℃)与控制区(60℃)间设置 8mm 热隔离带,控制区温度仅升高 2℃。?
 
 
三、热过孔布置:打通层间热通道?
多层 PCB 中,热过孔是连接不同层铜箔的关键,可将表层热量传递到内层散热平面,降低表层温度:?
1. 热过孔参数设计?
  • 孔径与数量:孔径 0.3~0.5mm(便于焊接与导热),数量按功耗计算(1W 功耗需 3~5 个热过孔),例如 2W 元件需 6~10 个热过孔;?
  • 分布方式:围绕元件焊盘均匀分布(间距 2~3mm),形成 “热传导环”,避免集中在一处导致局部过热;?
  • 案例:某 2W 的 DC-DC 芯片(QFN 封装),在底部焊盘周围布置 8 个 0.4mm 热过孔(间距 2.5mm),连接到内层铜箔,芯片温度从 110℃降至 95℃,层间热阻降低 20%。?
2. 热过孔与铜箔连接?
  • 热过孔需与元件焊盘、铺铜区域充分连接,过孔焊盘直径≥0.8mm(确保与铜箔接触面积≥1mm²);?
  • 避免热过孔被阻焊层覆盖(需开窗),确保铜箔与过孔直接导通,减少接触热阻。?
 
 
布局设计优化的核心是 “用空间换散热”—— 某消费电子 PCB 因空间限制,将 1W 芯片与 0.1W 传感器间距缩小至 10mm,通过加宽芯片铜箔(2oz,面积 10cm²)、布置 5 个热过孔,传感器温度仅升高 5℃,满足精度要求。可见,合理利用铜箔与过孔,即使空间有限也能实现有效散热。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673.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