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焊接工艺控制基础认知:工艺类型、核心要素与适用场景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9:47:20
阅读: 107
PCB 焊接工艺是实现元件与 PCB 电气连接的核心环节,焊接质量直接决定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 据统计,电子设备故障中 40% 源于焊接缺陷(如虚焊、桥连)。工艺控制需先明确 “不同焊接工艺的差异、核心控制要素、场景适配逻辑”,避免盲目选择工艺导致质量问题(如用波峰焊焊接 SMT 元件,易导致元件脱落)。?

首先,梳理 PCB 焊接的三大主流工艺类型,其原理与适用场景差异显著:?
1. 手工焊接工艺:灵活适配小批量,依赖操作规范?
手工焊接通过电烙铁等工具手动加热焊料与焊盘,实现元件焊接,核心特点是 “灵活、成本低”,但效率低、质量依赖操作员技能。?
- 核心工具:电烙铁(功率 20~60W,根据元件尺寸选择,如 0402 元件用 20W,DIP 封装用 50W)、烙铁头(尖头用于细间距元件,平头用于大面积焊盘)、焊锡丝(直径 0.5~1.2mm,根据焊盘大小选择);?
- 适用场景:小批量试制(日均<100 片 PCB)、维修补焊、特殊元件(如超大功率管、异形元件);?
- 典型案例:某实验室制作传感器样品(日均 20 片 PCB,含 10 个 DIP 封装 IC),采用手工焊接,电烙铁温度 340℃,焊接时间 3~5s / 焊点,良率 95%,满足小批量需求。?
2. 波峰焊工艺:高效适配通孔元件,自动化生产?
波峰焊通过熔融焊料形成 “焊料波”,PCB 底部接触焊料波实现通孔元件(THT)焊接,核心特点是 “自动化、高效率”,适合大批量通孔元件焊接。?
- 核心设备:波峰焊机(含助焊剂喷涂、预热、波峰焊接、冷却模块)、传送系统(控制 PCB 移动速度);?
- 适用场景:大批量通孔元件 PCB(如电源适配器、工业控制器,THT 元件占比>50%);?
- 典型参数:焊料温度(有铅焊料 250±5℃,无铅焊料 260±5℃)、波峰高度(5~8mm,覆盖 PCB 焊盘 2/3 高度)、传送带速度(1.2~1.8m/min)。?
3. 回流焊工艺:精准适配表面贴装,适配微型元件?
回流焊通过加热使 PCB 表面的焊膏(预涂在焊盘上)融化,实现 SMT 元件焊接,核心特点是 “高精度、适合微型元件”,是消费电子、高密度 PCB 的主流工艺。?
- 核心设备:回流焊炉(4~8 温区,含预热、恒温、回流、冷却区)、温度控制系统(精度 ±1℃);?
- 适用场景:表面贴装元件 PCB(如手机主板、智能手环,SMT 元件占比>90%);?
- 典型参数:无铅焊膏温度曲线(预热区 80~150℃,恒温区 150~180℃,回流区 235~245℃,冷却区<100℃)、传送带速度(30~50cm/min)。?
PCB 焊接工艺控制的三大核心要素,决定焊接质量的基础:?
1. 焊料:选择需匹配工艺与可靠性要求?
- 有铅焊料:成分 Sn63Pb37(熔点 183℃),焊接温度低、流动性好,但不符合 RoHS 环保标准,仅用于非环保要求场景(如军工设备);?
- 无铅焊料:主流 Sn96.5Ag3.0Cu0.5(熔点 217℃),符合 RoHS 标准,焊接温度高、可靠性强,适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
- 焊料形态:手工焊用焊锡丝(含助焊剂芯,助焊剂含量 2~3%),回流焊用焊膏(金属含量 88~90%,助焊剂 10~12%),波峰焊用焊锡条(纯度 99.9% 以上)。?
2. 助焊剂:保障焊接润湿,减少氧化?
助焊剂的核心作用是去除焊盘与元件引脚的氧化层、降低焊料表面张力,其活性与用量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 活性等级:按 IPC/J-STD-004 标准分 RMA(中等活性,适用于普通场景)、RA(高活性,适用于氧化严重的焊盘)、R(低活性,适用于敏感元件);?
- 用量控制:手工焊焊锡丝中助焊剂含量 2~3%(过多易导致焊渣残留,过少易虚焊),回流焊焊膏中助焊剂 10~12%(需匹配钢网开孔,避免焊膏溢出)。?
3. 温度与时间:核心工艺参数,需精准匹配?
- 温度控制:焊接温度需高于焊料熔点 30~50℃(如无铅焊料熔点 217℃,焊接温度 235~245℃),温度过低导致焊料未融化(虚焊),过高导致元件烧毁(如 IC 封装耐温≤260℃);?
- 时间控制:焊点加热时间需足够(手工焊 3~5s,回流焊回流区 30~60s),确保焊料充分润湿,但过长会导致焊盘铜箔脱落(如 PCB 焊盘耐温时间≤10s/260℃)。?
基础认知的核心是 “工艺适配”—— 某工厂为手机主板(全 SMT 元件)选择波峰焊,导致 80% 的 0402 元件脱落;改用回流焊后,良率提升至 99.5%。可见,只有先明确工艺类型与核心要素,才能开展后续控制工作。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