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焊接工艺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从虚焊到桥连的实战排查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9:56:22
阅读: 136
PCB 焊接工艺中,“虚焊”“桥连”“锡珠”“焊点开裂” 等问题频发 —— 即使参数设置规范,仍可能因元件氧化、操作不当、设备老化导致缺陷(如某工厂因烙铁头磨损,虚焊率从 1% 升至 8%)。高效解决问题需 “现象观察→原因分析→针对性整改→预防措施” 的流程,避免盲目调整参数导致新问题。本文聚焦五大常见问题,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与案例。?

一、问题 1:虚焊(焊点导通电阻>100mΩ,轻推元件可晃动)?
虚焊是最常见的焊接缺陷,占总缺陷的 30%~40%,表现为焊点与焊盘 / 引脚接触不紧密,通电后易出现接触不良、发热。?
原因分析?
- 温度与时间不足:焊接温度低于焊料熔点(如无铅焊料温度<235℃),或加热时间过短(<3s),焊料未充分融化、润湿;?
- 焊盘 / 引脚氧化:PCB 焊盘存储过久(超 6 个月)氧化发黑,元件引脚镀层氧化(如锡镀层发黄),焊料无法润湿;?
- 助焊剂问题:助焊剂活性不足(如用 R 级助焊剂处理氧化焊盘)、用量过少(无法去除氧化层);?
- 工具问题:电烙铁温度不准(实际温度比设定低 20℃)、烙铁头磨损(热传导效率下降)。?
解决方案?
- 优化温度与时间:?
- 无铅焊接温度提升至 235~245℃(比熔点高 18~28℃),手工焊加热时间延长至 3~5s,回流焊 TAL 时间延长至 40~60s;?
- 案例:某回流焊虚焊率 12%,检查发现 TAL 时间仅 20s,延长至 40s 后,虚焊率降至 0.8%;?
- 处理氧化问题:?
- 焊盘氧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焊盘,或涂 RA 级助焊剂(高活性),焊接后清洗残留;?
- 引脚氧化:元件引脚用异丙醇清洁,或重新镀锡(厚度 1~2μm);?
- 调整助焊剂:?
- 氧化严重场景改用 RA 级助焊剂,手工焊增加焊锡丝中助焊剂含量(从 2% 增至 3%);?
- 维护工具:?
- 校准电烙铁温度(每周 1 次),更换磨损烙铁头(磨损>0.1mm),回流焊炉每 500 片 PCB 校准温度曲线。?
预防措施?
- 元件与 PCB 存储在干燥、低温环境(湿度<60%,温度 20~25℃),避免氧化;?
- 焊接前检查焊盘与引脚状态,氧化严重的物料禁止使用;?
- 定期维护焊接设备(电烙铁、回流焊炉),确保参数精准。?
二、问题 2:桥连(相邻焊点焊锡连通,导致短路)?
桥连多发生在细间距元件(如 IC 引脚间距<0.5mm)、密集焊点区域,表现为相邻焊点间有焊锡连接,电气测试时短路(绝缘电阻<10?Ω)。?
原因分析?
- 焊料过量:手工焊焊锡丝用量过多,回流焊钢网开孔过大(比焊盘大 5% 以上)、焊膏印刷过量;?
- 元件偏位:SMT 贴装时元件偏移(如 IC 引脚偏离焊盘),焊接后焊锡连通相邻引脚;?
- 温度过高:焊接温度过高(如无铅焊料>250℃),焊料流动性过强,溢出到相邻焊盘;?
- PCB 设计问题:焊盘间距过小(<0.3mm),超出工艺能力(普通回流焊最小间距 0.3mm)。?
解决方案?
- 控制焊料用量:?
- 手工焊:减少焊锡丝用量(焊点高度≤元件厚度 1.5 倍),用吸锡带清除多余焊锡;?
- 回流焊:缩小钢网开孔(比焊盘小 5~10%),降低印刷压力(从 0.2MPa 降至 0.15MPa),减少焊膏量;?
- 案例:某 IC 引脚(间距 0.4mm)桥连率 15%,将钢网开孔从 0.35mm 缩小至 0.3mm 后,桥连率降至 0.5%;?
- 校准贴装参数:?
- 调整 SMT 贴片机视觉定位(精度 ±0.02mm),确保元件中心与焊盘中心偏差≤0.05mm;?
- 降低焊接温度:?
- 无铅焊接温度降至 235~245℃(避免超 250℃),回流焊峰值温度偏差控制在 ±3℃;?
- 优化 PCB 设计:?
- 焊盘间距增大至≥0.3mm(普通工艺),细间距元件(<0.3mm)采用无铅焊膏 + 氮气保护,提升焊料润湿性控制。?
预防措施?
- PCB 设计时焊盘间距按工艺能力设计(普通回流焊≥0.3mm);?
- 细间距元件贴装后 100% AOI 检测,及时发现偏位;?
- 焊接后用放大镜检查密集焊点区域,避免桥连流入下游。?
三、问题 3:锡珠(PCB 表面出现独立焊锡小球,直径>0.1mm)?
锡珠易导致 PCB 短路(尤其是高密度 PCB),表现为焊点周围或空白区域有独立焊锡球,多发生在回流焊工艺中。?
原因分析?
- 焊膏吸潮:焊膏冷藏后未充分回温(<4 小时),或开封后暴露时间过长(>24 小时),焊接时溶剂挥发产生气泡,带出焊锡形成锡珠;?
- 预热不足:回流焊预热区温度过低(<80℃)或时间过短(<60s),焊膏中溶剂未充分挥发,回流时爆发性挥发产生锡珠;?
- 钢网问题:钢网开孔边缘不光滑(有毛刺),印刷时焊膏残留,焊接后形成锡珠;?
- PCB 污染:PCB 表面有油污、灰尘,焊膏无法均匀覆盖焊盘,多余焊膏形成锡珠。?
解决方案?
- 规范焊膏管理:?
- 焊膏回温 4 小时以上,开封后 24 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焊膏冷藏保存(禁止反复回温);?
- 优化预热参数:?
- 回流焊预热区温度提升至 80~150℃,时间延长至 60~90s,确保溶剂充分挥发;?
- 案例:某回流焊锡珠率 10%,预热时间从 50s 延长至 80s 后,锡珠率降至 0.3%;?
- 维护钢网:?
- 钢网开孔用激光切割(边缘光滑,无毛刺),每印刷 50 片 PCB 清洁钢网(用异丙醇擦拭);?
- 清洁 PCB:?
- PCB 焊接前用异丙醇清洁表面,去除油污、灰尘,确保焊膏均匀覆盖。?
预防措施?
- 焊膏存储与使用严格按规范操作,避免吸潮;?
- 回流焊预热参数定期校准,确保溶剂挥发充分;?
- 钢网定期检查(每批次生产前),边缘毛刺及时打磨。?
四、问题 4:焊点开裂(焊点出现裂纹,导通电阻波动)?
焊点开裂多发生在可靠性测试后(如高低温循环、振动),表现为焊点表面或内部有裂纹,通电后电阻忽大忽小。?
原因分析?
- 热应力过大:焊接后冷却速率过快(>4℃/s),焊点内部产生应力,长期使用后开裂;?
- 焊料成分不当:无铅焊料中 Ag 含量过高(>3.5%),焊点脆性增加,易开裂;?
- 元件与 PCB 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如陶瓷元件(CTE 6ppm/℃)与 FR-4 PCB(CTE 16ppm/℃),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差异大,导致焊点开裂;?
- 焊点结构不良:焊点过小(覆盖焊盘<80%)、形状不规则,应力集中在局部。?
解决方案?
- 控制冷却速率:?
- 回流焊冷却区降温速率降至 2~4℃/s(用冷却风扇调速),避免应力集中;?
- 案例:某 PCB 高低温循环后焊点开裂率 8%,冷却速率从 5℃/s 降至 3℃/s 后,开裂率降至 0.5%;?
- 选择合适焊料:?
- 改用低 Ag 含量无铅焊料(如 Sn99Ag0.3Cu0.7,Ag 含量 0.3%),提升焊点韧性;?
- 优化元件与 PCB 匹配:?
- 选择 CTE 相近的元件与 PCB(如陶瓷元件搭配高 Tg PCB,CTE 10ppm/℃);?
- 改善焊点结构:?
- 增加焊料用量(焊点覆盖焊盘≥90%),手工焊确保焊点呈半月形,避免不规则形状。?
预防措施?
- 焊接后缓慢冷却,减少热应力;?
- 高可靠性场景(汽车、医疗)选择低脆性焊料;?
- 可靠性测试前 100% 外观检测,排除焊点结构不良的 PCB。?
PCB 焊接问题的解决需 “精准定位原因”—— 某工厂将虚焊归咎于温度不足,反复提升温度导致元件烧毁;最终发现是焊盘氧化,用 RA 级助焊剂处理后,虚焊率降至 0.5%。可见,按 “现象→原因→方案” 的流程分析,才能高效解决问题,避免资源浪费。?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