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焊、波峰焊、回流焊实操详解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5 09:51:35
阅读: 72
不同 PCB 焊接工艺的控制逻辑差异显著 —— 手工焊依赖 “操作规范”,波峰焊聚焦 “焊料波与传送匹配”,回流焊强调 “温区与焊膏适配”。若忽视工艺特性盲目套用控制方法(如用回流焊的温度逻辑控制波峰焊),会导致批量缺陷。需针对每种工艺的核心环节,明确控制要点、参数标准及操作禁忌,结合实操案例确保落地。?

一、手工焊接工艺控制:规范操作,降低人为误差?
手工焊接质量依赖操作员技能,需通过 “工具选型、操作流程、质量检查” 三方面控制,减少人为误差(如虚焊、冷焊)。?
1. 工具选型与校准?
- 电烙铁选型:?
- 微型元件(01005、0402):20~30W 恒温电烙铁(温度精度 ±5℃),烙铁头选尖头(0.2~0.5mm),避免烫伤元件;?
- 中型元件(0603、SOIC 封装):30~40W 电烙铁,烙铁头选圆头(0.5~1mm);?
- 大型元件(DIP 封装、功率管):50~60W 电烙铁,烙铁头选平头(1~2mm),增强热传导;?
- 校准要求:电烙铁温度每周校准 1 次(用温度测试仪测量烙铁头温度,偏差>5℃需调整),烙铁头每焊接 500 个焊点检查 1 次(磨损>0.1mm 需更换)。?
2. 操作流程规范?
- 预处理:?
- 元件引脚:去除氧化层(用细砂纸轻轻打磨,露出金属光泽),避免虚焊;?
- PCB 焊盘:用异丙醇清洁油污,氧化严重时涂少量助焊剂(RMA 级);?
- 焊接步骤(以 0402 电阻为例):?
- 电烙铁预热至 320~340℃(无铅焊料),烙铁头蘸少量焊锡(形成 “锡珠”,直径 0.3~0.5mm);?
- 烙铁头先接触焊盘(加热 1~2s,使焊盘温度升至焊接温度);?
- 焊锡丝接触焊盘(而非烙铁头),焊锡融化后覆盖焊盘(覆盖面积≥90%),时间 1~2s;?
- 先撤离焊锡丝,再撤离烙铁头(避免拉尖),焊点自然冷却(禁止用镊子夹取元件,防止焊点开裂);?
- 禁忌操作:?
- 禁止烙铁头长时间接触焊盘(>8s),避免焊盘脱落;?
- 禁止用过量焊锡(焊点高度>元件厚度 1.5 倍),避免桥连;?
- 禁止焊接后立即触摸焊点(温度>200℃,易烫伤且影响焊点凝固)。?
3. 质量检查要点?
- 外观:焊点饱满(呈半月形)、无虚焊(焊点无凹陷、无氧化发黑)、无桥连(相邻焊点无焊锡连通);?
- 电气:用万用表测量焊点导通性(电阻≤50mΩ),无开路;?
- 案例:某操作员手工焊接 0402 电阻时,烙铁温度设为 380℃(过高),且接触时间 6s,导致 20% 的焊盘脱落;调整温度至 330℃,接触时间 3s 后,焊盘脱落率降至 0.1%。?
二、波峰焊工艺控制:优化焊料波与传送,适配通孔元件?
波峰焊的核心是 “让 PCB 通孔与元件引脚充分接触焊料波”,需控制 “助焊剂喷涂、预热、波峰参数、冷却” 四大环节,避免漏焊、桥连。?
1. 助焊剂喷涂控制?
- 喷涂方式:雾化喷涂(适合细间距元件)或泡沫喷涂(适合普通元件),确保助焊剂均匀覆盖 PCB 底面(覆盖率≥95%);?
- 参数设置:?
- 喷涂压力:0.1~0.2MPa(压力过低导致喷涂不均,过高导致助焊剂飞溅);?
- 喷涂宽度:比 PCB 宽度窄 5~10mm(避免助焊剂喷到 PCB 顶面,腐蚀 SMT 元件);?
- 检查要求:每生产 100 片 PCB,抽查 1 片检查喷涂效果(无漏喷、无过量,助焊剂厚度 5~10μm)。?
2. 预热与波峰参数控制?
- 预热温度:PCB 底面温度 90~120℃(用红外测温仪测量),避免 PCB 热应力过大(翘曲度≤0.5%);?
- 波峰参数:?
- 波峰高度:5~8mm(以覆盖 PCB 焊盘 2/3 高度为宜,过低导致漏焊,过高导致焊料溢出到 PCB 顶面);?
- 波峰速度:1.2~1.8m/min(与传送带速度匹配,确保接触时间 3~5s);?
- 焊料纯度:Sn96.5Ag3.0Cu0.5 无铅焊料中杂质含量≤0.05%(每 8 小时检测 1 次,超标需添加新焊锡条);?
- 案例:某波峰焊生产电源 PCB(DIP 封装 IC)时,波峰高度设为 4mm(过低),导致 15% 的通孔漏焊;调整为 6mm 后,漏焊率降至 0.3%。?
3. 冷却与后处理?
- 冷却温度:冷却后 PCB 底面温度<100℃(用冷却风扇或水冷系统,风速 2~3m/s),避免焊点冷却缓慢导致晶粒粗大;?
- 后处理:焊接后用异丙醇清洗 PCB 底面(去除助焊剂残留,避免腐蚀),清洗后残留量≤5μg/cm²。?
三、回流焊工艺控制:精准温区管理,适配 SMT 元件?
回流焊的核心是 “让焊膏按温度曲线融化、润湿、凝固”,需控制 “温区参数、传送带速度、氮气保护”,确保微型元件焊接质量。?
1. 温区参数校准?
- 分温区设置(以 8 温区炉、无铅焊膏为例):?
- 1~2 温区(预热):80~120℃、120~150℃,升温速率 2℃/s;?
- 3~4 温区(恒温):150~165℃、165~180℃,停留时间各 30s;?
- 5~6 温区(回流):180~220℃、220~245℃,峰值温度 240℃,TAL 时间 40s;?
- 7~8 温区(冷却):245~150℃、150~80℃,降温速率 3℃/s;?
- 校准要求:每生产 500 片 PCB,用炉温测试仪(放置在 PCB 中心与边缘)校准 1 次,温度偏差>3℃需调整。?
2. 传送带与氮气控制?
- 传送带速度:30~50cm/min(根据总焊接时间 5~8 分钟调整,8 温区炉用 40cm/min),速度过快导致各温区时间不足,过慢导致元件过热;?
- 氮气保护(针对 BGA、CSP 等精细元件):?
- 氧含量控制:<500ppm(用氧含量测试仪实时监测),降低焊料氧化,提升焊点润湿性;?
- 氮气流量:5~10L/min(流量过低导致氧含量超标,过高增加成本);?
- 案例:某回流焊生产 BGA 封装 PCB 时,未通氮气(氧含量 21%),BGA 焊点空洞率达 25%;通入氮气(氧含量 300ppm)后,空洞率降至 8%,满足 IPC-A-610 Class II 标准。?
3. 焊膏与元件保护?
- 焊膏管理:焊膏回温后需搅拌 5~10 分钟(确保均匀),印刷后 2 小时内进入回流焊(避免焊膏吸潮);?
- 元件保护:热敏元件(如 MLCC 电容,耐温≤260℃)需避开回流区峰值温度点(通过调整 PCB 布局,将热敏元件放在炉温较低的边缘)。?
分工艺控制的核心是 “适配特性”—— 手工焊关注操作细节,波峰焊聚焦焊料波参数,回流焊强调温区精准。某工厂用波峰焊焊接 SMT 的 0402 元件,导致元件脱落率 30%;改用回流焊后,结合氮气保护,脱落率降至 0.2%,可见工艺适配的重要性。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