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制造PCB 设计丝印的工艺适配指南

PCB 设计丝印的工艺适配指南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7 09:31:47 阅读: 138
     PCB 设计丝印并非 “设计完成即结束”,需与后续丝印生产工艺(如网版制作、油墨选择、固化工艺)深度适配 —— 设计的字符线宽过细(<5mil)会导致网版印刷时油墨断裂,选择的油墨类型与固化温度不匹配会导致丝印附着力不足(脱落率超 10%)。工艺适配的核心是 “设计参数符合生产能力,生产工艺满足设计要求”,避免 “设计可行但生产不可行” 的脱节问题,尤其在批量生产(日均≥1 万片)场景中,适配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成本。?
 
一、网版工艺适配:字符参数与网版精度的匹配?
网版是丝印生产的核心工具(由网框、丝网、感光胶组成),其目数(丝网每英寸孔数)、感光胶厚度直接决定可印刷的字符精度,设计时需根据网版能力调整字符参数。?
1. 网版目数与字符精度的匹配?
  • 设计适配原则?
  • 字符字号≥网版最小可印字符 + 2mil(预留工艺余量),如 400 目网版最小可印 15mil 字符,设计时用 17~20mil;?
  • 线宽≥网版最小线宽 + 1mil,如 400 目网版最小线宽 5mil,设计时用 6~7mil;?
  • 案例:某高密度 PCB 设计 12mil 字符、4mil 线宽,选用 400 目网版(最小可印 15mil 字符、5mil 线宽),导致丝印时字符断裂率 30%;改用 500 目网版(最小可印 12mil、4mil)后,断裂率降至 0.5%。?
2. 网版感光胶厚度与字符高度的适配?
  • 感光胶厚度影响:感光胶厚度(通常 5~20μm)决定丝印字符的高度(字符高度≈感光胶厚度),厚度过薄(<8μm)会导致字符颜色浅(可读性差),过厚(>15μm)会导致字符边缘模糊;?
  • 设计适配?
  • 普通字符(如位号):感光胶厚度 8~12μm,字符高度 10~15μm(颜色清晰,边缘整齐);?
  • 突出标识(如警示 “HV”):感光胶厚度 12~15μm,字符高度 15~20μm(视觉突出,警示性强);?
  • 工艺协同:设计时需向生产方明确字符高度要求,生产方根据要求调整感光胶涂布厚度(如用刮刀控制涂布量)。?
 
 
二、油墨工艺适配:油墨类型与设计需求的匹配?
丝印油墨(由树脂、颜料、溶剂、助剂组成)的类型、颜色、性能需与 PCB 应用场景(如温度、湿度、耐化学性)匹配,设计时需提前确定油墨参数,避免后期因油墨不合适导致丝印返工。?
1. 油墨类型选择与设计适配?
  • 设计适配原则?
  • 高温场景(如汽车发动机舱,≥125℃):选用溶剂型或双固化油墨,避免 UV 油墨高温褪色(褪色率超 30%);?
  • 批量快产场景(日均≥5 万片):选用 UV 型油墨,固化时间缩短 80%(从 30min 降至 30s);?
  • 案例:某汽车 PCB 用 UV 型油墨,在 125℃高温测试后丝印褪色率 40%,无法识别;改用双固化油墨后,褪色率<5%,满足要求。?
2. 油墨性能与应用场景的匹配?
  • 耐温性?
  • 工业 / 汽车 PCB:油墨需耐 - 40~150℃(1000 次高低温循环后,附着力下降≤10%);?
  • 消费电子 PCB:耐 - 20~85℃即可;?
  • 耐化学性?
  • 医疗 / 食品设备 PCB:油墨需耐酒精(擦拭 50 次无脱落)、耐消毒水(如 84 消毒液,浸泡 24h 无腐蚀);?
  • 普通 PCB:耐异丙醇(擦拭 20 次无脱落);?
  • 设计标注:设计文件中需明确油墨性能要求(如 “油墨耐 125℃/1000h,耐酒精擦拭 50 次”),避免生产方使用普通油墨。?
 
 
三、固化工艺适配:设计要求与固化参数的协同?
固化是丝印成型的关键步骤,固化温度、时间需与油墨类型、PCB 基材特性匹配,设计时需考虑固化工艺对 PCB 其他器件的影响(如热敏元件耐温上限)。?
1. 固化温度适配?
  • 温度范围?
  • 溶剂型油墨:120~150℃(FR-4 基材 PCB,Tg≥130℃,避免基材变形);?
  • UV 型油墨:固化温度≤50℃(适合热敏元件,如 MCU 耐温≤85℃);?
  • 双固化油墨:UV 固化后 100~120℃(兼顾固化效果与基材耐温);?
  • 设计禁忌?
  • 若 PCB 上有低温器件(如某些传感器耐温≤80℃),禁止选用溶剂型油墨(固化温度 120℃),需选用 UV 型油墨;?
  • 案例:某 PCB 上有耐温 70℃的湿度传感器,设计时未考虑固化温度,选用溶剂型油墨(120℃固化),导致传感器损坏率 20%;改用 UV 型油墨(50℃固化)后,损坏率降至 0。?
2. 固化时间适配?
  • 时间标准?
  • 溶剂型油墨:120℃/30min(确保溶剂完全挥发,附着力≥3N/cm);?
  • UV 型油墨:UV 能量 800~1000mJ/cm²(照射时间 30~60s,能量不足会导致附着力下降);?
  • 设计协同?
  • 批量生产时,固化时间需与生产线速度匹配(如 UV 固化线速度 1m/min,照射时间需≤60s);?
  • 设计时若选用溶剂型油墨,需确认生产方是否有足够的固化炉空间(避免产能瓶颈)。?
 
 
四、阻焊层与丝印的协同适配?
丝印印制在阻焊层上,两者的颜色、开窗区域需协同设计,避免相互影响。?
1. 颜色对比度适配?
  • 阻焊层与丝印颜色的对比度需≥50%(符合 IPC-A-610 标准),确保可读性:?
  • 阻焊层绿色:丝印白色(对比度 70%)、黑色(对比度 60%);?
  • 阻焊层黑色:丝印白色(对比度 80%);?
  • 阻焊层蓝色:丝印白色(对比度 65%);?
  • 禁忌:阻焊层绿色 + 丝印黄色(对比度 25%,可读性差)。?
2. 阻焊开窗与丝印避让?
  • 阻焊开窗区域(如焊盘、测试点)需与丝印避让区域一致,设计时需同步规划:?
  • 焊盘阻焊开窗尺寸 = 焊盘尺寸 + 0.2mm(单边),丝印与焊盘的避让间距 = 0.2mm,确保丝印不覆盖开窗;?
  • 若阻焊开窗偏移(如偏移 0.1mm),需同步调整丝印避让位置,避免丝印覆盖开窗。?
 
 
工艺适配的核心是 “设计前沟通,生产中验证”—— 某团队设计的高密度 PCB(12mil 字符、4mil 线宽),未与生产方确认网版能力,直接投产导致字符断裂率 25%;后期与生产方协同,选用 500 目网版、调整线宽至 5mil,断裂率降至 0.3%。可见,丝印设计需与生产工艺深度协同,才能避免批量问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744.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