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知识工控硬件工程师必看:FPGA 工控主板量产,布局与散热优化方案

工控硬件工程师必看:FPGA 工控主板量产,布局与散热优化方案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28 10:03:26 阅读: 95

一、引言

工控设备中,嵌入式芯片(如 MCU、FPGA)是 “软控制 + 硬执行” 的核心,其功耗随算力提升而增加(如 Xilinx Kintex-7 FPGA 功耗达 15W),若 PCB 热设计不当,芯片温升会超 50℃,导致算力下降(如 FPGA 频率从 1GHz 降至 800MHz)、死机(故障率超 10%)。据 IPC-2152 热标准统计,未优化的工控 PCB,芯片结温超 85℃(标准要求≤100℃)的占比达 35%,直接影响设备稳定性(如 PLC 温控精度偏差超 1℃)。传统设计中,工程师常忽略 “芯片热路径优化”(如散热过孔数量不足、高功耗元件间距过小),导致热阻过高。本文基于捷配 400 + 工控芯片 PCB 案例,从热阻控制、布局优化、散热增强三个维度,提供可落地方案,助力企业实现芯片温升≤30℃,结温≤85℃。

 

二、核心技术解析:工控芯片过热根源

工控嵌入式芯片过热的本质是 “PCB 热路径不畅,热量无法快速传导至环境”,具体可拆解为三个维度:
  1. PCB 热阻过高:普通 FR-4 基材热导率仅 0.3W/(m?K),无法满足高功耗芯片(如 15W FPGA)的散热需求,导致芯片到 PCB 的热阻超 20℃/W(要求≤10℃/W)。根据 IPC-2152 标准,工控 PCB 热阻需≤15℃/W,否则芯片温升会超 40℃。捷配实验室数据显示,PCB 热阻过高导致的芯片过热占比达 50%,如某 MCU PCB 热阻 25℃/W,芯片温升 55℃。
  2. 布局与热流冲突:高功耗芯片(如 FPGA,15W)与其他发热元件(如电源模块,5W)间距过小(<10mm),会形成 “热聚集区”,局部温度超 60℃;芯片远离 PCB 边缘(散热边界),热流路径长(>50mm),热量无法快速扩散。某工控主板因 FPGA 与电源模块间距 8mm,局部温度达 65℃,芯片温升 45℃。
  3. 散热结构缺陷:芯片下方散热过孔数量不足(如<10 个)、过孔直径过小(<0.3mm),导致热量无法快速传导至内层地平面;未设置 “铜皮散热区”(面积<10cm²),或铜皮与芯片焊盘连接不充分,热传导效率低。传统 PCB 散热过孔常仅 4 个,热阻增加 10℃/W。

 

 

三、实操方案:捷配工控芯片 PCB 热优化步骤

3.1 热阻控制:降低传热阻力

  • 操作要点:① 基材选型:高功耗芯片(>10W)选用铝基板(热导率 2W/(m?K),如捷配 AL1060 铝基板)或高导热 FR-4(如松下 R-1766,热导率 1.2W/(m?K)),低功耗芯片(<5W)选用生益 S1130(热导率 0.4W/(m?K));② 散热过孔设计:芯片焊盘下方设置 “阵列过孔”(数量≥15 个,直径 0.4mm,间距 1mm),过孔内壁镀铜(厚度≥25μm),填充导热胶(如 3M TC-2000,热导率 1.5W/(m?K)),降低垂直热阻;③ 热阻测试:每批次抽样 20 片 PCB,采用热成像仪(FLIR E8)测试芯片区域热阻,确保≤10℃/W。
  • 数据标准:PCB 热阻≤10℃/W(芯片 15W 时),散热过孔导热效率≥90%,基材热导率偏差≤±10%。
  • 工具 / 材料:捷配热阻测试系统(可模拟工控环境温度 25~85℃)、自动化钻孔机(过孔精度 ±0.01mm),每批次提供热阻测试报告。

3.2 布局优化:规避热聚集

  • 操作要点:① 高功耗元件布局:FPGA(15W)、电源模块(5W)等元件间距≥15mm,分散热源;芯片靠近 PCB 边缘(距离≤30mm),缩短热流路径至散热边界;② 热流走向设计:PCB 布局遵循 “热流从芯片→内层地平面→边缘” 的路径,避免高功耗元件阻挡热流(如电源模块不布置在 FPGA 与边缘之间);③ 仿真验证:用 ANSYS Icepak 模拟 PCB 温度分布,确保芯片区域最高温度≤60℃,热聚集区温度差≤5℃。
  • 数据标准:高功耗元件间距合格率≥99%,热流路径长度≤30mm,仿真温度与实际测试偏差≤±3℃。
  • 工具 / 材料:捷配热仿真软件(ANSYS Icepak,内置工控芯片功耗库)、布局审核工具(自动检查元件间距),每批次首件 PCB 进行热成像测试。

3.3 散热增强:提升散热效率

  • 操作要点:① 铜皮散热区:芯片周边设置 “方形铜皮散热区”(面积≥15cm²,厚度 1oz),铜皮与芯片焊盘通过 “热桥”(宽度≥2mm)连接,增强水平散热;② 散热片 / 风扇:15W 以上 FPGA 加装散热片(如捷配铝制散热片,尺寸 30×30×5mm,热导率 200W/(m?K)),通过导热硅脂(如信越 7921,热导率 6.0W/(m?K))与芯片贴合;高温环境(>50℃)工控设备,PCB 边缘加装小型风扇(转速 3000rpm,风量 5CFM);③ 温度监控:在芯片周边布置 NTC 热敏电阻(如 Murata NCP15WF104F03RC),软件实时监控温度,超 80℃时触发降频保护。
  • 数据标准:铜皮散热区热导率≥380W/(m?K)(铜箔),散热片降温效果≥15℃,风扇噪音≤50dB(参考 GB/T 28510)。
  • 工具 / 材料:捷配散热组件生产线(散热片与 PCB 自动化组装)、温度测试系统(精度 ±0.1℃),每批次 PCB 进行温升测试。

 

 

四、案例验证:某 FPGA 工控主板热优化

4.1 初始状态

某厂商 FPGA 工控主板(搭载 Xilinx Kintex-7 FPGA,功耗 15W),传统 PCB 设计:FR-4 基材、4 个散热过孔、FPGA 与电源模块间距 8mm,量产时芯片温升 55℃,结温 90℃(环境温度 35℃),高温环境(50℃)下死机率 8%,无法满足客户 “温升≤30℃” 要求。

4.2 整改措施

采用捷配热优化方案:① 基材更换为松下 R-1766(热导率 1.2W/(m?K)),FPGA 下方设 20 个散热过孔(0.4mm),填充导热胶;② FPGA 与电源模块间距增至 18mm,靠近 PCB 边缘(距离 25mm);③ 加装 30×30×5mm 散热片(导热硅脂信越 7921),PCB 边缘加风扇;④ 捷配用 ANSYS Icepak 仿真,确保温度分布均匀。

4.3 效果数据

优化后,该主板芯片温升从 55℃降至 28℃(环境 35℃),结温 73℃;高温环境(50℃)下死机率降至 0.2%,FPGA 频率稳定在 1GHz;工控设备温控精度从偏差 1.2℃提升至 0.3℃;量产良率从 88% 提升至 99.2%,单批次不良成本降低 56 万元;捷配专项产线保障交付周期从 16 天缩短至 10 天,客户满意度提升至 97%。

 

 

工控嵌入式芯片 PCB 热设计的核心是 “热阻降低 + 热流优化 + 散热增强”,捷配通过高导热基材库、热仿真服务、散热组件集成,实现温度精准控制。后续建议关注工控 AI 芯片(如 NVIDIA Jetson AGX,功耗 30W)的热设计,需采用 “PCB + 液冷” 方案(捷配已推出,液冷板材质铜,流量 0.5L/min),可实现温升≤25℃。此外,捷配提供 “热失效诊断” 服务(24 小时响应),可通过热成像分析定位热点,助力企业快速整改。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965.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