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电源拓扑与安全合规方案-充电器PCB厂家指导

电源拓扑与安全合规方案-充电器PCB厂家指导

  • 2025-09-03 14:20:00
  • 浏览量:81

汽车充电器系统(含车载 USB 充电器、车载充电机 OBC 辅助 PCB、无线充电 PCB)是满足驾乘人员设备供电需求的核心,其 PCB 设计需聚焦宽电压输入(9V-32V)、高功率输出(5-60W)、严苛的安全规范(如过压 / 过流 / 短路保护),以及汽车环境下的热管理与 EMC 兼容性。不同于消费类充电器,汽车充电器 PCB 需满足 ISO 16750、AEC-Q100 等标准,在 - 40℃~85℃的温度范围、振动环境中稳定工作,需从电源拓扑、安全设计、热管理三方面系统优化。

图片1.png


一、汽车充电器 PCB 的应用场景与充电需求

汽车充电器 PCB 按功能分为三类,核心需求差异显著:

  • 车载 USB 充电器 PCB:集成于中控、扶手箱,输出 USB-A/Type-C 接口(5V/2A、9V/2A、12V/1.5A),支持 QC3.0/PD2.0 协议,核心需求是宽电压输入(9V-32V)、高转换效率(≥85%)、多协议兼容。需体积小巧(通常<4cm×6cm),适配车内狭小安装空间。

  • OBC 辅助 PCB:用于车载充电机(OBC)的辅助电源(如提供 12V/5A 给 OBC 控制单元),核心需求是高可靠性(MTBF≥10 万小时)、宽温工作(-40℃~125℃)、低纹波(输出纹波<50mV)。需与 OBC 主电路隔离(电气隔离电压≥2500V)。

  • 车载无线充电 PCB:集成于中控面板,支持 Qi 标准(输出功率 15W),核心需求是抗金属异物干扰(FOD)、高效率(≥75%)、低电磁辐射(符合 CISPR 25)。PCB 需与充电线圈紧密配合,且具备温度检测功能(防止过热)。



二、汽车充电器 PCB 的电源拓扑与硬件设计

(一)电源拓扑选择:适配功率与效率需求

  • 车载 USB 充电器(5-30W):① 采用反激式拓扑(Flyback),适合宽电压输入与隔离需求,芯片选用 PI 的 INN3267(AEC-Q100 Grade 2,集成 MOSFET,效率≥85%)或 TI 的 UCC28780(支持 QC3.0 协议);② 低功率场景(<10W)可采用 Buck 拓扑,芯片如 TI 的 LM5164(同步整流,效率≥92%),简化电路设计。

  • OBC 辅助 PCB(10-60W):① 采用正激式拓扑(Forward)或 LLC 谐振拓扑,正激式适合中功率(10-30W),芯片如 ON Semiconductor 的 NCP1399(AEC-Q100);LLC 拓扑适合高功率(30-60W),效率≥90%,芯片如 TI 的 UCC25600;② 需实现原副边隔离,采用光耦(如 TLP181)或隔离式反馈芯片(如 ADI 的 ADUM1400)传输反馈信号。

  • 车载无线充电 PCB(15W):① 采用全桥逆变拓扑,驱动芯片如 TI 的 DRV10987(AEC-Q100,支持 PWM 驱动),配合 MOSFET(如 Infineon 的 BSC010N03LS,Rds (on)=10mΩ);② 整流部分采用同步整流(SR),芯片如 TI 的 TPS25940,提升效率(比二极管整流高 10%)。

(二)核心器件选型:保障可靠性与安全性

  • 功率器件:① MOSFET 选用 AEC-Q101 认证的车规级器件,如 Infineon 的 IPB18N10S3L(Vds=100V,Id=18A),Rds (on)≤10mΩ(减少导通损耗);② 整流二极管选用肖特基二极管(如 Vishay 的 VS-30BQ030,Vr=30V,If=30A),正向压降<0.3V(降低损耗)。

  • 控制与协议芯片:① USB 充电器的协议芯片选用沁恒的 CH224K(支持 QC3.0/PD2.0,AEC-Q100),实现电压电流调节;② OBC 辅助 PCB 的控制芯片选用 STM32G431(AEC-Q100),负责故障诊断与通信;③ 无线充电的 FOD 芯片选用 TI 的 BQ51013(支持异物检测,精度 ±1℃)。

  • 被动器件:① 电感选用车规级功率电感(如 TDK 的 SLF7045T-100M1R0,耐温 125℃),饱和电流≥1.5 倍额定电流;② 电容选用 X7R/X5R 材质的陶瓷电容(耐温 - 55℃~125℃)、车规级电解电容(如 Nichicon 的 UPZ 系列,耐温 105℃),避免高温失效。

(三)功率电路设计:优化效率与 EMC

  • 输入电路设计:① 输入端正向串联自恢复保险丝(如 Littelfuse 的 0435002.MRL,2A/32V),防止短路过流;② 并联 TVS 二极管(如 SMBJ36CA,钳位电压 36V),抵御汽车电源的瞬态电压(如启动时的 40V 尖峰);③ 输入滤波采用 π 型网络(2 个电容 + 1 个电感),电容 0.1μF(高频)+10μF(低频),电感 10μH,滤除电源纹波(<100mV)。

  • 输出电路设计:① USB 输出端并联大容量电容(100μF/16V,电解电容)与高频陶瓷电容(0.1μF),输出纹波<50mV(QC3.0 模式);② 无线充电的输出端添加 LC 滤波网络(电感 10μH,电容 100μF),抑制逆变噪声;③ 输出电压采样电阻采用合金电阻(精度 ±1%,功率≥1W),确保采样精度(电压偏差≤±2%)。

  • 反馈与控制电路:① 反激拓扑的反馈电路采用光耦 + TL431(基准电压 1.25V),实现输出电压稳定(偏差≤±2%);② LLC 拓扑采用隔离式反馈(如 ADI 的 ADUM1400),避免原副边噪声耦合;③ 无线充电的 PWM 控制信号采用差分传输(阻抗 50Ω),长度差≤3mm,确保驱动同步性。



三、汽车充电器 PCB 的热管理与安全设计

(一)热管理设计:解决高功率发热

  • PCB 铜皮优化:① 功率路径(输入 - 开关管 - 输出)采用 2oz-4oz 厚铜设计,铜皮宽度≥2mm(承载 1A 电流时温升<5℃);② MOSFET、整流二极管等发热器件下方铺设散热铜皮(面积≥1cm²/W),铜皮与器件焊盘直接连接(减少热阻);③ 散热铜皮上开设散热过孔(孔径 0.3mm,间距 1mm),贯穿 PCB 多层接地平面,热阻从 60℃/W 降至 25℃/W。

  • 器件布局与散热结构:① 发热器件(如 MOSFET、电感)布局在 PCB 边缘(利于热量散发),间距≥5mm(避免热集中);② 高功率 PCB(如 OBC 辅助 PCB)采用铝基板(导热系数 1.5-3W/m・K),或在 PCB 背面贴装铝制散热片(厚度 1mm,导热系数 200W/m・K),通过导热膏(热导率 8W/m・K)贴合;③ 无线充电 PCB 与线圈之间填充导热硅胶垫(厚度 0.5mm,热导率 3W/m・K),确保热量传递至外壳。

(二)安全保护设计:符合车规安全标准

  • 过压保护(OVP):① 输入 OVP:通过分压电阻监测输入电压,超过 32V 时,MCU 控制 MOSFET 关断(响应时间<100μs);② 输出 OVP:USB 输出端通过协议芯片(如 CH224K)监测电压,超过 12V 时关闭输出。

  • 过流保护(OCP):① 功率路径中串联采样电阻(0.01Ω,合金电阻),通过运放(如 TI 的 OPA333)监测电流,超过额定电流 1.5 倍时,触发保护;② 无线充电 PCB 通过电流互感器(如 LEM 的 HO 10-P)监测线圈电流,超过 2A 时降低功率。

  • 短路保护(SCP):① 输出短路时,MOSFET 的 Rds (on) 产生压降,通过比较器(如 TI 的 LMV339)检测,触发快速关断(响应时间<50μs);② 采用具有 SCP 功能的集成芯片(如 PI 的 INN3267),无需额外电路,简化设计。

  • 过温保护(OTP):① 发热器件附近放置 NTC 热敏电阻(如 Murata 的 NCP15WF104F03RC,精度 ±1%),监测 PCB 温度,超过 105℃时降额输出,超过 125℃时关闭输出;② 无线充电 PCB 的线圈附近放置热敏电阻,防止异物导致的过热(温度超过 85℃时停止充电)。


四、汽车充电器 PCB 的测试与合规性验证

  • 电性能测试:① 输入电压范围测试(9V-32V),输出电压偏差≤±2%,电流偏差≤±5%;② 效率测试,USB 充电器在额定负载下效率≥85%,OBC 辅助 PCB≥90%,无线充电≥75%;③ 纹波测试,输出纹波峰峰值<50mV(20MHz 带宽)。

  • 安全测试:① 绝缘电阻测试(原副边之间),≥100MΩ(500V DC);② 电气强度测试,原副边之间施加 2500V AC,1 分钟无击穿;③ 保护功能测试,短路、过压、过流时,保护响应时间<100μs,且故障排除后可自动恢复。

  • 环境可靠性测试:① 高低温循环测试(-40℃~85℃,1000 次循环),测试后效率变化≤5%,无器件损坏;② 振动测试(10-2000Hz,加速度 20G,每个轴向 2 小时),测试后焊点无脱落,功能正常;③ 湿热测试(40℃/95% RH,1000 小时),测试后绝缘电阻≥100MΩ。

  • 合规认证:① 符合 ISO 16750(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② USB 充电器符合 USB-IF 认证(PD/QC 协议);③ 无线充电符合 Qi 标准(WPC 认证);④ EMC 测试符合 CISPR 25 Class 3(辐射发射≤40dBμV/m,传导发射≤74dB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