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5G 基站里,PCB(印制电路板)就像 “电子线路的城市地图”,而过孔则是连接不同 “道路层级” 的 “小电梯”—— 它能让电流和信号在 PCB 的不同层之间穿梭,比如把顶层的芯片信号传到底层的接口。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 “小电梯” 的底部,可能藏着一个影响信号速度的 “小障碍”—— 残桩。
所谓残桩,就是过孔打通多层线路后,底部没被利用的那段 “多余管道”。比如一块 8 层 PCB,过孔只需连接 1-6 层,那么 6-8 层之间的那段过孔就成了残桩。这些残桩看似不起眼,却会像公路上的 “路障” 一样,阻碍高速信号传输:当信号频率超过 1GHz(比如 5G 信号、PCIe 5.0 数据信号)时,残桩会反射信号,导致信号 “来回反弹”,不仅延迟增加,还可能和其他信号 “撞车”(串扰)。比如某款电竞电脑,早期 PCB 没做背钻,残桩导致 PCIe 4.0 信号延迟从 10ns 增至 30ns,游戏加载时频繁卡顿;某 5G 基站的 PCB 因残桩影响,信号传输损耗增加 2dB,覆盖半径缩小 15%。
而 PCB 背钻,就是解决这个 “小障碍” 的关键技术。它的原理很简单:当 PCB 完成常规钻孔和电镀后,用高精度钻机从 PCB 的背面(或指定层面)精准 “钻掉” 多余的残桩,只保留需要连接的部分。比如上述 8 层 PCB,背钻会从第 8 层钻向第 6 层,把 6-8 层的残桩彻底清除,让过孔变成 “畅通无阻的直梯”。为了保证不钻穿有用的线路,背钻对精度要求极高 —— 残桩长度需控制在 0.1mm 以内(约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钻深误差不能超过 ±0.05mm。某 5G 设备厂商采用背钻后,PCB 的信号反射率从 15% 降至 3% 以下,基站覆盖半径恢复至设计值,通话中断率下降 80%。
背钻的效果还和 “钻掉的残桩长度” 密切相关:高速信号频率越高,对残桩长度的要求越严格。比如 2.5GHz 的千兆以太网信号,残桩需≤0.2mm;而 32GHz 的毫米波信号,残桩必须控制在 0.05mm 以内。这就像不同速度的汽车对道路平整度要求不同 —— 跑车需要绝对平整的赛道,而普通轿车对小颠簸容忍度更高。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等对信号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背钻更是必不可少的工艺:某航天设备的 PCB,通过背钻将残桩控制在 0.03mm,确保卫星与地面的通信信号 “零中断”。
针对 PCB 过孔残桩导致的高速信号问题,捷配掌握高精度背钻核心工艺,可实现残桩长度≤0.1mm(高频场景支持≤0.05mm),钻深误差控制在 ±0.03mm 以内,有效减少信号反射与串扰。无论是 5G 基站、服务器、工业控制等高速信号场景,还是多层(1-32 层)PCB 的背钻需求,捷配均能适配,且每批次产品均提供 X 光残桩检测报告与信号完整性测试数据。此外,捷配支持背钻工艺与沉金、OSP 等表面处理的兼容生产,确保 PCB 性能稳定。目前,捷配已为众多客户解决高速信号传输难题,助力设备实现更低延迟、更高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