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嵌入式组件的制造工艺是 “精密协同” 的过程 —— 基材开槽精度不足会导致组件无法嵌入,层压温度过高会损坏组件,导通结构设计不当会引发电气失效。与传统 SMT 工艺(贴装 - 回流焊两步完成)相比,嵌入式组件工艺需新增 “基材开槽、组件放置、预固定、层压固化” 等环节,每个步骤的参数控制直接决定最终质量。今天,我们解析 PCB 制造中嵌入式组件的完整工艺流程,聚焦每个环节的关键要求、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案例帮你掌握工艺要点。
前期准备是嵌入式工艺的基础,需确保组件与基材适配,避免后续工艺冲突。
嵌入式组件需满足 “尺寸适配、耐温达标、性能稳定” 三大要求:
- 尺寸适配:组件长度、宽度、厚度需与后续开槽尺寸匹配,厚度需≤基材总厚度的 50%(如 1.6mm 厚基材,组件厚度≤0.8mm),避免开槽过深导致基材断裂;例如,嵌入 0402 封装电容(长 0.4mm、宽 0.2mm、厚 0.2mm),需选择≥0.4mm 厚的基材,开槽深度设为 0.2mm(与组件厚度一致);
- 耐温达标:组件需承受 PCB 层压温度(通常 180-220℃,保温时间 30-60 分钟),耐温等级需≥220℃(如 MLCC 电容的耐温等级需达 X7R 以上,厚膜电阻的耐温需≥250℃);某厂商选用耐温 150℃的薄膜电阻,层压时电阻烧毁,导致 20% 的 PCB 报废;更换为 250℃耐温的厚膜电阻后,报废率降至 0.5%;
- 性能稳定:组件需在嵌入后保持性能参数稳定(如电阻阻值偏差≤±5%,电容容值偏差≤±10%),避免层压压力导致参数漂移。
基材需进行 “裁剪 - 去潮 - 表面处理”,为后续工艺做准备:
- 裁剪:根据 PCB 设计尺寸裁剪基材(如 FR-4),裁剪精度需≤±0.1mm,避免尺寸偏差影响开槽位置;
- 去潮:基材在 120℃烘箱中烘烤 2 小时,去除水分(含水量需≤0.1%),避免层压时水分蒸发导致基材起泡;
- 表面粗化:用砂纸(1000 目)轻微打磨基材表面,或用化学蚀刻剂(如稀硫酸溶液)处理,提升基材与粘结剂的结合力,避免层压后分层。某 PCB 基材未去潮,层压后出现 15% 的起泡率;烘烤去潮后,起泡率降至 0.3%。
这四个环节是嵌入式组件制造的核心,需精准控制参数。
开槽是在基材上加工容纳组件的腔体,需控制 “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边缘质量”:
- 尺寸精度:槽体长度、宽度需比组件大 0.02-0.05mm(预留组件放置间隙),深度需与组件厚度一致(偏差≤±0.01mm);例如,嵌入 0402 电容(0.4mm×0.2mm×0.2mm),槽体尺寸需设为 0.42mm×0.22mm×0.2mm;某厂商开槽深度偏差 0.03mm(实际 0.17mm,组件厚 0.2mm),组件无法完全嵌入,导致层压时基材凸起;
- 位置精度:槽体中心与设计坐标的偏差需≤±0.02mm,避免组件位置偏移影响后续导通;采用数控雕刻机(精度 ±0.005mm)或激光开槽机(精度 ±0.003mm),配合 CCD 视觉定位,确保位置精准;
- 边缘质量:槽体边缘需光滑,无毛刺(毛刺长度≤0.01mm),避免划伤组件或导致基材开裂;开槽后用压缩空气(0.5MPa)吹除槽内碎屑,或用酒精擦拭边缘。
组件需精准放入槽体并预固定,防止层压时移位:
- 放置方式:采用自动贴片机(带视觉定位)将组件放入槽体,放置精度≤±0.01mm;手动放置精度低(偏差≥0.05mm),仅适用于小批量试制;
- 预固定:在槽体底部或组件底部涂抹少量导热粘结剂(如环氧树脂型,厚度≤0.02mm),粘结剂需满足 “耐温≥220℃、绝缘性好(体积电阻率≥10¹²Ω?cm)”,固化时间 10-15 分钟(80℃烘箱),确保组件固定牢固;某 PCB 未预固定组件,层压时组件偏移 0.05mm,导致后续导通线路无法连接;添加预固定后,偏移率降至 0.1%。
层压是将嵌入组件的基材与其他基材(如覆盖层)压合为一体,需控制温度、压力、时间:
- 温度曲线:升温速率 2-3℃/min,升温至 180-200℃(根据组件耐温调整),保温 30-40 分钟,再以 1-2℃/min 降温至室温;温度过高会损坏组件(如 MLCC 电容在 230℃以上易开裂),过低则基材无法充分固化;
- 压力控制:层压压力 15-25kg/cm²,压力需均匀(不同区域压力差≤2kg/cm²),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组件破碎或基材变形;某厂商层压压力不均(边缘压力 10kg/cm²,中心 25kg/cm²),导致 10% 的 PCB 边缘分层;调整压力分布后,分层率降至 0.2%;
- 真空度:层压前抽真空至≤5Pa,去除基材与组件间的空气,避免层压后出现气泡(气泡直径≤0.2mm)。
嵌入式组件需通过过孔或内部导线与外部电路连接,常见方式:
- 盲孔导通:在组件引脚对应位置钻制盲孔(孔径 0.1-0.2mm),通过电镀铜(铜厚≥25μm)实现组件与表面线路的连接;盲孔需精准对准组件引脚(偏差≤±0.01mm),避免错位导致导通不良;
- 导线连接:在嵌入组件前,在槽体底部预制导线(铜箔线路,宽 0.1-0.2mm),组件放入后与导线接触,层压后导线与组件引脚形成紧密连接;导线需预留 0.05mm 的接触余量,确保层压压力下接触良好。某 PCB 采用盲孔导通,因盲孔偏移 0.02mm,导通不良率达 8%;调整盲孔位置精度后,不良率降至 0.3%。
层压完成后需进行 “外观检测 - 电气测试 - 修复”:
- 外观检测:用 200 倍光学显微镜检查 PCB 表面,无凸起、气泡、开裂;检查组件嵌入位置,偏移≤±0.02mm;
- 电气测试:用万用表测量组件与外部线路的导通电阻(≤50mΩ),用 LCR 测试仪检测组件参数(如电阻阻值、电容容值),确保无漂移;
- 修复:导通不良的 PCB 可通过补钻盲孔、重新电镀修复;组件损坏的 PCB 需报废(无法取出内部组件)。
PCB 制造中嵌入式组件的工艺需 “精准控参、协同配合”,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要求,才能确保组件嵌入质量与 PCB 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