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热通孔的散热效果不能仅靠设计经验判断,需通过 “量化测试” 验证 —— 热阻是否达标、温度分布是否均匀、长期使用后性能是否衰减,这些指标直接决定高功率元件的可靠性。若未进行系统测试,可能出现 “设计达标但实际散热不足” 的问题,导致元件批量失效。今天,我们解析 PCB 热通孔的核心性能测试方法,包括热阻测试、温度分布测试、长期可靠性测试,结合测试标准与实际数据,帮你量化评估散热效果。
热阻是热通孔散热效率的直接体现 —— 热阻越低,散热能力越强。热阻测试需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测量热通孔在指定功率下的温差,计算热阻(热阻 R = 温差 ΔT / 功率 P)。
- 设备:热阻测试仪(精度 ±0.1℃)、直流电源(输出功率 0-10W)、热电偶(K 型,精度 ±0.5℃)、导热硅胶片(导热系数 1.5W/(m?K),用于模拟元件与 PCB 的热接触);
- 样本准备:制作带热通孔的 PCB 样本(尺寸 50mm×50mm),热通孔参数与实际设计一致(如 0.8mm 孔径、0.7mm 间距、25μm 镀层);在热通孔阵列中心位置预留 “热源区域”(面积 10mm×10mm,用于粘贴加热片),在热源区域及 PCB 边缘各粘贴 1 个热电偶(分别测量 T1:热源温度,T2:散热端温度)。
- 模拟发热:将加热片(模拟高功率元件)通过导热硅胶片粘贴在热源区域,直流电源为加热片供电,设置功率 P=1W(低功率测试)、3W(中功率测试)、5W(高功率测试),每个功率等级稳定 30 分钟(确保温度达到稳态);
- 温度测量:用热阻测试仪记录 T1(热源温度)与 T2(边缘温度),计算温差 ΔT=T1-T2;
- 热阻计算:热通孔的热阻 R=ΔT/P,同时计算 “无热通孔 PCB” 的热阻(作为对比),评估热通孔的散热提升效果。
- 合格标准:低功率(1W)时 R≤1.5℃/W,中功率(3W)时 R≤2℃/W,高功率(5W)时 R≤2.5℃/W(参考 IPC-TM-650 2.4.17 标准);
- 数据对比:某 0.8mm 孔径热通孔样本,1W 功率下 R=1.2℃/W,无热通孔 PCB R=5.8℃/W,散热效率提升 79%;3W 功率下 R=1.8℃/W,无热通孔 PCB R=8.5℃/W,提升 79%;5W 功率下 R=2.3℃/W,无热通孔 PCB R=11.2℃/W,提升 79%,符合合格标准。
热通孔的分布是否合理,需通过温度分布测试验证 —— 若存在局部高温区域(散热死角),说明热通孔分布不当,需调整布局。
- 设备:红外热像仪(分辨率 640×512,测温精度 ±2℃)、恒温箱(控制环境温度 25℃,排除环境温度干扰);
- 样本准备:同热阻测试样本,在热源区域粘贴加热片(功率 3W)。
- 环境控制:将样本放入恒温箱,设置环境温度 25℃,稳定 10 分钟;
- 发热与成像:加热片供电 3W,稳定 30 分钟后,用红外热像仪拍摄 PCB 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像,调整热像仪焦距,确保清晰显示热通孔区域的温度;
- 分析温度分布:通过热像仪软件分析温度分布:
- 观察是否存在 “高温点”(温度比周边高 5℃以上),若有,说明该区域热通孔不足,存在散热死角;
- 计算 “温度均匀性”(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合格标准为差值≤8℃(中功率 3W 下)。
某 PCB 热通孔样本(0.8mm 孔径,间距 0.9mm)的温度分布测试显示:热源中心温度 68℃,边缘温度 58℃,但右上角存在 73℃的高温点(散热死角);排查发现右上角热通孔间距 1.2mm(过疏),调整为 0.7mm 后,高温点消失,温度均匀性差值降至 5℃,符合要求。
热通孔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因镀层氧化、基材老化导致热阻上升,需通过 “温度循环”“湿热” 测试验证长期可靠性。
- 测试设备:温度循环箱(温度范围 - 40-125℃,控温精度 ±2℃);
- 测试参数:循环曲线:-40℃保温 30min→升温至 125℃(速率 5℃/min)→125℃保温 30min→降温至 - 40℃(速率 5℃/min),1 个循环 120min,共 1000 次循环;
- 测试步骤:每 200 次循环后,取出样本测试热阻(3W 功率下),记录热阻变化率(ΔR/R?×100%,R?为初始热阻);
- 合格标准:1000 次循环后,热阻变化率≤15%,镀层无脱落、基材无开裂。
某热通孔样本初始热阻 1.8℃/W,1000 次温度循环后热阻 2.0℃/W,变化率 11%,符合要求;无镀层保护的热通孔(仅沉铜)变化率达 45%,热阻升至 2.6℃/W,不合格。
- 测试设备:湿热箱(温度 85℃,湿度 85% RH,控温控湿精度 ±2℃/±5% RH);
- 测试参数:持续测试 1000 小时,每 200 小时取出样本测试热阻与绝缘电阻(热通孔与相邻铜箔的绝缘电阻≥10¹²Ω);
- 合格标准:1000 小时后,热阻变化率≤20%,绝缘电阻≥10¹¹Ω,镀层无腐蚀。
某热通孔样本(镀镍 5μm)1000 小时湿热测试后,热阻变化率 13%,绝缘电阻 10¹²Ω,镀层无腐蚀;无镀镍样本变化率 32%,镀层出现氧化斑点,绝缘电阻降至 10?Ω,不合格。
测试数据需用于指导设计优化:
- 若热阻超标,需增大孔径(如从 0.6mm 增至 0.8mm)或增加热通孔数量(如从 4 个增至 6 个);
- 若温度分布不均,需调整热通孔分布(如在高温点增加热通孔);
- 若长期可靠性不足,需增强镀层保护(如增加镀镍厚度)或优化基材选择(如用高 Tg 基材)。
某电源模块 PCB 初始热通孔设计(0.6mm 孔径,4 个),3W 功率下热阻 3.2℃/W(超标);增至 0.8mm 孔径、6 个热通孔后,热阻降至 1.9℃/W,符合要求。
总之,PCB 热通孔的性能测试需 “量化、全面、长期”,通过热阻、温度分布、可靠性测试,才能确保热通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稳定的散热作用,避免元件因散热问题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