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设计电车减重新路径-电机驱动 PCB 集成化设计

电车减重新路径-电机驱动 PCB 集成化设计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09/29 08:58:31 阅读: 104 标签: 电机驱动 PCB 集成化设计
    新能源汽车对 “轻量化” 的追求日益严苛(每减重 10kg,续航可提升 2-3km),而传统电机驱动系统的 PCB 常因集成度低,需多块板卡拼接(如驱动板、采样板、通信板),不仅占用空间(≥200cm²),还增加重量(≥500g);另一案例中,多板卡通过连接器拼接,故障点增加 5 个,电机故障率从 0.5% 升至 3%,维修成本激增。随着 800V 高压平台普及,电机 PCB 还需集成更多功能,传统设计已难以为继。
 
要实现 “减重 + 降本 + 提可靠”,电机驱动 PCB 需走 “高密度集成” 路线:第一是8 层 HDI 工艺的多模块合一。采用 8 层 2 阶 HDI 工艺(盲孔 0.1mm,埋孔 0.15mm),将驱动、采样、通信模块集成到单块 PCB(面积≤150cm²),比传统多板方案缩小 25%;通过 “内层布线 + 盲埋孔互联”,减少表层线路拥堵,元件布局密度提升 40%—— 在 150cm² 空间内可集成 IGBT 驱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4-20mA)、CAN 总线通信电路,无需额外采样板与通信板;支持 01005(0.4mm×0.2mm)超小型阻容元件与 BGA 封装的 MCU(如英飞凌 AURIX,封装 14mm×14mm),元件占用面积减少 60%。某车企通过集成优化,电机驱动系统体积缩小 30%,重量降至 350g,电池容量无需缩减,续航提升 5km。
 
 
第二是功能电路的立体布局。利用 PCB 正反面与内层空间,实现功能分区:正面布置 IGBT、整流桥等功率元件(靠近散热片,便于散热);背面布置 MCU、电容、电阻等控制元件;内层布置电源线路与接地铜箔,通过埋孔实现正反面元件互联,平面空间利用率提升至 90%;电流采样电阻(合金电阻,精度 ±0.1%)直接布置在 IGBT 输出端附近,采样线路长度≤3cm,减少信号衰减,采样误差从 ±0.5% 降至 ±0.2%。某测试显示,立体布局后的 PCB,信号传输延迟从 100μs 降至 50μs,电机控制响应更快。
 
 
第三是连接器的简化与集成。传统多板方案需 5 个以上连接器,集成后仅需 1 个高压连接器 + 1 个低压连接器:高压连接器采用 “一体化锁扣式” 封装(符合 ISO 16750-3 标准),同时承载 600V 高压与 300A 电流;低压连接器集成 CAN 通信、温度采样、唤醒信号接口,减少连接器数量 80%;连接器与 PCB 的焊点采用 “拖焊 + 红胶填充” 工艺,焊点剪切强度从 5N 提升至 15N,振动后松动率≤0.1%。某 SUV 通过连接器优化,电机驱动系统故障点从 8 个减至 2 个,故障率恢复至 0.3%。
 
 
针对电车电机 PCB 的 “集成化、轻量化、高可靠” 需求,捷配推出高密度集成解决方案:集成用 8 层 2 阶 HDI 工艺 + 01005 元件,单板集成驱动 / 采样 / 通信,面积≤150cm²;布局支持正反面立体分区 + 内层互联,空间利用率≥90%;连接器简化为 2 个集成接口,故障点减少 80%。同时,捷配的 PCB 通过 IATF16949 车规认证、JEDEC 高密度封装测试,适配 800V 高压平台电机。此外,捷配支持 1-8 层 HDI 电机 PCB 免费打样,48 小时交付样品,批量订单可提供集成度与重量优化方案,助力车企实现电车轻量化。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434.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