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知识无线充电 PCB 入门:核心原理看这篇

无线充电 PCB 入门:核心原理看这篇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10/10 10:28:49 阅读: 84
    提到无线充电,很多人会好奇:没有数据线,手机怎么就能 “隔空” 获取电能?答案藏在无线充电 PCB 里 —— 这块集成了线圈、电路的板子,是实现 “无线传能” 的核心载体。今天从科普角度,拆解无线充电 PCB 的工作原理、核心组成,帮你搞懂 “隔空充电” 不是魔法,而是基于电磁感应的精密设计。
 
首先要明确:无线充电的核心是 “能量无线传输”,目前主流技术有两种,都依赖 PCB 实现 ——第一种是电磁感应式(最常见,如手机 Qi 充电),原理类似微型变压器:无线充电板(发射端)的 PCB 上有一个线圈,通电后产生交变磁场;手机背部(接收端)的 PCB 线圈在磁场中感应出交变电流,再通过电路整流、稳压,变成手机可用的直流电。这种方式的关键是 “线圈对齐”,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越近、对齐度越高,能量传输效率越高(通常 5W-15W 功率下效率 60%-80%)。而 PCB 的作用,就是为线圈提供精准的载体 —— 线圈需要按特定匝数、线宽蚀刻在 PCB 上,保证电感值稳定(如 Qi 标准要求发射端线圈电感 10-15μH),普通导线绕制的线圈很难达到这样的精度。
 
 
第二种是磁共振式(适合远距离、大功率,如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理是让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工作在同一谐振频率(通常 100kHz-1MHz),通过磁场共振实现能量传输。这种方式的 PCB 设计更复杂:线圈需要更精细的参数(如谐振电容匹配),PCB 基材需选用高频低损耗材质(减少磁场衰减),还需集成频率检测电路,确保两端谐振频率一致。比如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PCB,发射端线圈电感 200μH,接收端 180μH,通过 PCB 上的电容补偿,让两者谐振频率稳定在 150kHz,实现 15cm 距离内 3.3kW 功率传输。
 
 
无论哪种技术,无线充电 PCB 都包含两大核心部分,缺一不可:一是线圈层,这是能量传输的 “桥梁”。线圈通常用铜箔在 PCB 上蚀刻而成,参数直接影响充电效果:线宽越宽(如 0.4mm vs 0.2mm),电流承载能力越强,发热越少;匝数越多(如 10 匝 vs 5 匝),电感值越大,磁场越强,但传输距离越近;线圈形状(圆形、方形、椭圆形)则根据设备尺寸设计 —— 手机常用圆形线圈(适配机身),平板常用方形线圈(利用更大面积提升效率)。比如手机接收端 PCB 的线圈,通常是 10-15 匝、线宽 0.3mm 的圆形,电感值 12μH 左右,刚好匹配 Qi 标准 5W 充电。
 
 
二是电路层,这是能量控制的 “大脑”。PCB 上需集成整流电路(将接收端的交流电转直流电)、稳压电路(输出稳定电压,如 5V/9V)、通信电路(发射端与接收端沟通功率需求,避免过载)。比如发射端 PCB 会集成 MCU(如 STM32G0),实时检测接收端位置,调整输出功率;接收端 PCB 则有同步整流芯片(如 TI TPS61088),将感应电流高效转换为手机电池需要的电压,比传统异步整流效率提升 10%-15%。
 
 
理解无线充电 PCB 的基础逻辑后,选择专业合作伙伴能避免很多设计误区。捷配在无线充电 PCB 领域拥有成熟的解决方案:首先,针对电磁感应(Qi 标准)与磁共振技术,捷配提供定制化线圈设计,支持铜箔厚度 0.3-0.8mm、匝数 5-50 匝的蚀刻,电感值精度控制在 ±5% 以内,匹配 5W-150W 不同功率需求;其次,基材选用高频低损耗 FR-4(如生益 S1141)或罗杰斯 RO4350B(磁共振场景),减少磁场衰减,提升传输效率;电路层则支持集成整流、稳压、通信电路,可根据用户需求(如手机、智能家居、小型设备)优化布局,避免线圈与电路的电磁干扰。此外,捷配还会对无线充电 PCB 进行电感值、Q 值(品质因数,反映线圈损耗)测试,确保每块 PCB 都符合无线充电标准,让 “隔空充电” 既稳定又高效。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576.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