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涂覆到固化的精度控制-PCB阻焊层制造工艺解析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09/22 14:25:01
阅读: 223
标签:
PCB阻焊层制造工艺
PCB 阻焊层的制造工艺直接决定其性能与外观 —— 涂覆不均会导致局部厚度偏差超差,曝光能量不足会引发显影不彻底,固化温度不够会造成附着力下降。与其他 PCB 工艺相比,阻焊层工艺需兼顾 “精度” 与 “一致性”,既要精准露出微小焊盘(如 0.1mm 开窗),又要确保大面积阻焊层无气泡、无针孔。今天,我们解析 PCB 阻焊层的完整制造工艺(以主流光敏型为例),包括涂覆、预烘、曝光、显影、固化五大环节,聚焦关键参数控制与常见工艺问题解决,结合实际案例帮你掌握精度控制要点。

?
一、工艺 1:涂覆 —— 确保厚度均匀与覆盖完整?
涂覆是将阻焊剂均匀覆盖在 PCB 表面,核心目标是 “厚度一致、无漏涂、无气泡”,主流工艺为丝网印刷(适合批量生产)与喷涂(适合复杂异形 PCB)。?
1. 丝网印刷涂覆(主流工艺)?
- 设备与耗材:半自动丝网印刷机(精度 ±0.02mm)、不锈钢丝网(目数 300-400 目,张力 25-30N/cm)、刮刀(聚氨酯材质,硬度 70-80 Shore A);?
- 关键参数:?
- 刮刀压力:1.5-2.5kg/cm²,压力过小会导致涂覆不均(局部漏涂),过大则阻焊剂易渗透丝网,导致边缘模糊;?
- 印刷速度:30-50mm/s,速度过快会产生气泡,过慢则效率低;?
- 厚度控制:通过丝网厚度(20-30μm)与刮刀压力配合,确保湿膜厚度 30-40μm(干燥后 20-30μm),偏差≤±20%;?
- 操作要点:印刷前需清洁 PCB 表面(用异丙醇擦拭,去除油污与粉尘),丝网需定期校准(每批次前检查张力,偏差超 5% 需重新张网)。?
?
2. 喷涂涂覆(异形 PCB 适用)?
- 设备与耗材:自动喷涂机(雾化压力 0.3-0.5MPa)、阻焊剂稀释液(调节粘度至 15-20s,涂 - 4 杯);?
- 关键参数:?
- 雾化压力:0.4MPa,压力过小雾化效果差(颗粒粗),过大则材料浪费;?
- 喷涂距离:15-20cm,距离过近会导致局部过厚,过远则厚度不足;?
- 喷涂次数:2-3 次(每次间隔 5 分钟),避免单次过厚导致流挂;?
- 适用场景:PCB 边缘有异形缺口、表面有凸起元件(如连接器),丝网印刷无法覆盖的场景。?
某工业异形 PCB 采用喷涂工艺,3 次喷涂后厚度达 25μm,覆盖完整,无漏涂区域。?
二、工艺 2:预烘 —— 去除溶剂,防止曝光粘板?
预烘是将涂覆后的湿膜加热,去除溶剂(挥发分≤5%),使阻焊剂初步固化(不粘手),为后续曝光做准备。?
- 设备:热风循环烘箱(控温精度 ±2℃);?
- 关键参数:?
- 温度:70-80℃,温度过高会导致阻焊剂提前完全固化,无法显影;过低则溶剂残留多(>5%),曝光时易粘底片;?
- 时间:20-30 分钟,根据湿膜厚度调整(30μm 湿膜需 30 分钟);?
- 质量检查:预烘后用手指轻触阻焊层,无粘手现象,且无气泡、无褶皱为合格。?
某厂商预烘温度仅 65℃,时间 20 分钟,溶剂残留达 8%,曝光时 50% 的 PCB 粘底片;调整温度至 75℃,时间 25 分钟,溶剂残留降至 3%,粘底片率降至 0.5%。?
三、工艺 3:曝光 —— 精准开窗,定义焊接区域?
曝光是通过 UV 光照射,使光敏阻焊剂的曝光区域(非开窗区)发生交联反应(固化),未曝光区域(开窗区)保持可溶状态,核心目标是 “开窗尺寸精准,边缘清晰”。?
- 设备:UV 曝光机(波长 365nm,能量控制精度 ±50mJ/cm²)、菲林底片(开窗尺寸比设计大 0.02-0.03mm,补偿显影收缩);?
- 关键参数:?
- 曝光能量:500-800mJ/cm²,能量过低会导致曝光不足(非开窗区阻焊剂未完全固化,显影时被冲掉),过高则曝光过度(开窗区阻焊剂部分固化,显影不彻底);?
- 对位精度:菲林与 PCB 的对位偏差≤±0.02mm,确保开窗与焊盘完全对齐(开窗偏移超 0.03mm 会导致焊盘露铜不足或阻焊剂覆盖焊盘);?
- 操作要点:曝光前需清洁菲林与 PCB 表面(用无尘布擦拭),避免灰尘导致局部曝光不良;每批次前用能量计校准曝光能量,偏差超 10% 需调整。?
四、工艺 4:显影 —— 去除未曝光区域,露出焊盘?
显影是用碱性显影液(碳酸钠溶液,浓度 1.0-1.5%)冲洗 PCB,去除未曝光的阻焊剂(开窗区),露出焊盘,核心目标是 “开窗彻底,无残胶”。?
- 设备:喷淋式显影机(压力 2.0-3.0bar,温度 30-35℃);?
- 关键参数:?
- 显影液浓度:1.2%,浓度过低会导致显影不彻底(开窗区残胶),过高则腐蚀已固化的阻焊剂;?
- 显影时间:60-90 秒,时间过短残胶率高(>5%),过长则开窗尺寸扩大(超设计 0.02mm);?
- 喷淋压力:2.5bar,压力过小无法冲净残胶,过大则损伤阻焊层边缘;?
- 质量检查:显影后用放大镜(20 倍)检查开窗区,无残胶、焊盘完全露出为合格。?
某 PCB 厂商显影液浓度仅 0.8%,时间 60 秒,导致 30% 的开窗区有残胶;调整浓度至 1.2%,时间 80 秒后,残胶率降至 0.3%。?
五、工艺 5:后固化 —— 完全固化,提升性能?
后固化是将显影后的 PCB 高温烘烤,使阻焊剂完全交联固化,提升附着力、耐温性与绝缘性,是阻焊层工艺的 “最后防线”。?
- 设备:热风循环烘箱(控温精度 ±2℃);?
- 关键参数:?
- 温度:120-150℃(光敏型阻焊剂),热固性阻焊剂需 150-180℃;?
- 时间:20-30 分钟(光敏型),热固性需 30-60 分钟;?
- 升温速率:2-3℃/min,避免温度骤升导致阻焊层起泡;?
- 性能提升:后固化后,阻焊层附着力从 3N/cm 提升至 6N/cm,绝缘电阻从 10¹¹Ω 提升至 10¹³Ω,耐温性从 200℃提升至 260℃。?
某厂商后固化温度仅 110℃,时间 20 分钟,阻焊层附着力仅 4N/cm;调整温度至 140℃,时间 25 分钟后,附着力达 7N/cm,通过 260℃回流焊无起泡。?
六、常见工艺问题与解决方案?
1. 阻焊层气泡(固化后表面出现直径>0.1mm 的气泡)?
- 原因:涂覆时混入空气、预烘不彻底(溶剂残留)、后固化升温过快;?
- 解决方案:涂覆前搅拌阻焊剂(排除气泡)、延长预烘时间(至溶剂残留≤3%)、降低升温速率至 2℃/min。?
2. 开窗区残胶(显影后焊盘表面有阻焊剂残留)?
- 原因:曝光能量不足、显影液浓度低、显影时间短;?
- 解决方案:提升曝光能量至 600mJ/cm²、调整显影液浓度至 1.2%、延长显影时间至 80 秒。?
3. 阻焊层脱落(回流焊后局部阻焊层脱落)?
- 原因:PCB 表面清洁不彻底、附着力不足、后固化不充分;?
- 解决方案:印刷前用异丙醇彻底清洁、选用含偶联剂的阻焊剂、提升后固化温度至 140℃。?
PCB 阻焊层工艺需 “层层把控”,从涂覆的厚度均匀到固化的性能提升,每个环节的参数都需精准匹配,才能生产出性能稳定、外观合格的阻焊层。

微信小程序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