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搜索
立即计价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资料PCB制造PCB热通孔的设计规范:从孔径到分布的精准把控

PCB热通孔的设计规范:从孔径到分布的精准把控

来源:捷配 时间: 2025/09/23 09:07:36 阅读: 125 标签: PCB热通孔
PCB 热通孔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散热效果 —— 孔径过小会导致热阻过高,间距过疏会造成散热不均,分布不当会出现热量死角,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元件温度超标。与普通过孔设计相比,热通孔需更细致地平衡 “散热效率”“PCB 空间”“结构强度” 三者关系,每个参数的选择都需基于热源功率、PCB 厚度、元件布局综合判断。今天,我们解析 PCB 热通孔的核心设计规范,包括孔径选择、间距设计、分布方式、镀层与阻焊层要求,结合实际案例帮你掌握精准设计方法。

一、孔径选择:适配功率与 PCB 厚度

热通孔的孔径并非越大越好 —— 过大孔径会占用过多 PCB 空间,削弱 PCB 结构强度;过小孔径则热阻过高,散热效率不足。孔径选择需遵循 “功率匹配 + 厚度适配” 原则:

1. 按热源功率确定孔径范围

  • 低功率元件(0.5-2W,如小功率芯片):孔径选择 0.6-0.8mm,既能满足散热需求,又不占用过多空间。例如,1W 电源芯片(发热密度 1W/mm²),0.6mm 孔径的热通孔单个热阻约 4℃/W,4 个热通孔(阵列分布)可将总热阻降至 1℃/W,芯片温度比无热通孔时低 15-20℃;
  • 中功率元件(2-5W,如 LED 驱动、射频模块):孔径选择 0.8-1.0mm,增强热传导能力。例如,3W LED 模块,0.8mm 孔径热通孔的热阻约 3℃/W,6 个热通孔可将模块温度从 90℃降至 65℃;
  • 高功率元件(5W 以上,如大功率电源、电机驱动):孔径选择 1.0-1.2mm,必要时可设计 “盲埋热通孔”(仅导通表层与内层铜箔,不贯穿 PCB),避免热量分散到非散热区域。例如,10W 电机驱动芯片,1.0mm 孔径盲热通孔(导通表层与内层 2oz 铜箔),8 个阵列分布,芯片温度从 100℃降至 70℃。

2. 按 PCB 厚度调整孔径

PCB 厚度影响热通孔的孔深,进而影响热阻 —— 相同孔径下,孔深越大(PCB 越厚),热阻越高,需适当增大孔径补偿。例如:
  • 薄 PCB(厚度≤1.2mm):0.6mm 孔径即可满足 2W 元件散热;
  • 厚 PCB(厚度 1.6-2.4mm):需将孔径增大至 0.8mm,才能保持相同热阻;
  • 超厚 PCB(厚度≥3.2mm):孔径需≥1.0mm,且建议采用 “阶梯孔” 设计(表层孔径 1.0mm,内层孔径 0.8mm),减少孔深,降低热阻。
某厚 PCB(2.0mm)上的 2W 芯片,初期用 0.6mm 热通孔,芯片温度 85℃;将孔径增至 0.8mm 后,温度降至 72℃,符合要求。

 

二、间距设计:平衡散热密度与结构强度

热通孔的间距需控制在 “散热有效范围” 内 —— 间距过疏,热源与热通孔间的铜箔热阻大,热量无法及时导入;间距过密,PCB 基材被过多孔洞削弱,结构强度下降(如抗折强度降低 20%)。

1. 核心间距规范

  • 热通孔与热源的最小距离:≤0.5mm,确保热源产生的热量能快速传导至热通孔。例如,LED 焊盘(直径 2mm)的热通孔需布置在焊盘边缘 0.3-0.5mm 处,若距离超过 0.8mm,焊盘与热通孔间的铜箔热阻会增加 2℃/W,散热效率下降 30%;
  • 热通孔之间的间距:0.6-0.8mm,且需≤2 倍孔径。例如,0.8mm 孔径的热通孔,间距应≤1.6mm,推荐 0.7-0.8mm,形成密集阵列,避免散热死角;
  • 热通孔与其他元件的间距:≥0.3mm(与电阻、电容等无源元件),≥0.5mm(与有源元件、连接器),避免钻孔时损伤相邻元件焊盘。

2. 结构强度补偿

若热通孔密度过高(如≥3 个 /mm²),需在热通孔区域增加 “补强铜箔”(围绕热通孔阵列设计环形铜箔,宽度≥0.2mm),增强 PCB 结构强度。某工业 PCB 的热通孔阵列(0.8mm 孔径,间距 0.7mm,密度 2.04 个 /mm²),未加补强时抗折强度 35N;增加 0.3mm 宽环形铜箔后,抗折强度提升至 48N,满足工业设备振动需求。

 

三、分布方式:围绕热源的 “均匀覆盖”

热通孔的分布需遵循 “热源中心密集、边缘稀疏” 原则,确保热量从热源核心向四周均匀扩散,避免局部热量堆积。

1. 常见分布形式

  • 圆形阵列:适用于圆形热源(如 LED 灯珠、圆形芯片),热通孔围绕热源呈同心圆分布,内圈间距 0.6mm,外圈间距 0.8mm。例如,直径 3mm 的 LED 焊盘,内圈 4 个热通孔(半径 0.5mm),外圈 8 个热通孔(半径 1.2mm),形成完整的散热环;
  • 矩形阵列:适用于矩形热源(如电源芯片、射频模块),热通孔按行列均匀分布,行列间距 0.7mm,覆盖整个热源区域及周边 0.5mm 范围。例如,5mm×3mm 的电源芯片,热通孔阵列设计为 6 列 ×4 行(覆盖 6mm×4mm 区域),确保芯片每个角落的热量都能被导出;
  • 条形分布:适用于长条状热源(如 LED 灯带、长条形电阻),热通孔沿热源长度方向均匀布置,间距 0.6mm,宽度方向布置 2 排,形成条形散热带。例如,10mm×1mm 的 LED 灯带,沿长度方向布置 18 个热通孔(间距 0.6mm),宽度方向 2 排,灯带温度从 88℃降至 62℃。

2. 避免散热死角

热源的边角、引脚下方易形成散热死角,需额外增加热通孔:
  • 边角区域:在热源每个边角外侧 0.3mm 处增加 1 个热通孔,避免热量在边角堆积;
  • 引脚下方:若元件引脚覆盖热源区域,需在引脚间隙中钻制热通孔(孔径可缩小至 0.5mm),确保引脚下方的热量能导出。某 QFP 封装芯片(引脚间距 0.8mm),在引脚间隙中设计 0.5mm 热通孔,芯片温度比无引脚下方热通孔时低 12℃。

 

四、镀层与阻焊层要求

  • 镀层厚度:热通孔孔壁铜镀层厚度需≥25μm,且需覆盖孔壁 100%(无漏镀),厚镀层可降低热阻(25μm 镀层比 20μm 镀层热阻低 15%);高功率场景可额外镀镍(5-10μm),镍的导热系数(90W/(m?K))虽低于铜,但可增强镀层耐磨性,避免热通孔长期使用后氧化;
  • 阻焊层处理:热通孔表面需 “开窗”(不覆盖阻焊层),露出铜镀层,增强与空气的热交换;若 PCB 需防水、防腐蚀,可在开窗处涂覆导热硅胶(导热系数≥1.5W/(m?K)),既保护镀层,又不影响散热。某户外 LED PCB 的热通孔开窗后涂覆导热硅胶,耐盐雾测试 96 小时无腐蚀,散热效率仅下降 5%。
 
PCB 热通孔的设计需 “参数精准、分布合理、细节到位”,从孔径到阻焊层,每个环节都需围绕热源特性优化,才能最大化散热效果。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jiepei.com/design/4278.html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注册
发布
加载更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