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频信号低损耗传输、高频信号高保真传输、电源 / 控制信号稳定隔离
层数:4层
板厚:1.6±0.1mm
最小孔径:激光孔0.1mm,机械孔0.2mm,
最小线宽/线距:0.35mm
铜厚:内外层各1OZ
表面工艺:沉金
5G通讯高频混压板是专为5G场景设计的“多基材复合式高频印制电路板”其核心特征是在同一PCB叠层中,根据不同区域的信号需求,搭配两种及以上高频基材,同时整合厚铜电源层、独立接地层,实现“中低频段降本、高频段保性能”的精准适配。
性能精准适配:毫米波区域用极低Df基材(如罗杰斯4350B),Sub-6GHz区域用中低Df基材,避免“性能过剩”或“性能不足”——如全罗杰斯方案虽能满足所有频段,但成本高30%;全普通FR-4方案则无法满足毫米波信号损耗要求(28GHz下衰减比混压板高50%)。
成本可控性强:通过“高端基材局部使用”,整体成本比全高端基材PCB降低25%-40%,同时比多板互联方案(多块单一基材PCB通过线缆连接)减少15%的装配成本与30%的信号损耗(多板互联的连接器/线缆会引入额外衰减)。
集成度与可靠性高:单块混压板实现“多频段+高速数据+电源”集成,设备体积比多板方案减少20%-30%;同时通过混压工艺优化,可通过5G设备严苛的可靠性测试——-40℃-125℃冷热循环1000次、高温高湿(85℃/85%RH)1000小时,无分层、无性能衰减。
电磁兼容性优异:独立接地层与分区屏蔽设计,使EMI(电磁辐射)符合EN55032ClassA(基站设备)、ClassB(终端设备)标准,EMS(抗干扰)通过IEC61000-4-3(辐射抗扰度≥20V/m),满足5G设备复杂电磁环境需求。
1.5G基站领域
AAU(有源天线单元):需同时处理28GHz毫米波(天线收发)与3.5GHzSub-6GHz(信号覆盖)信号,混压板通过“罗杰斯基材(毫米波区域)+改性FR-4(电源/控制区域)”设计,减少信号衰减(毫米波损耗降低25%),同时控制基站体积(比多板方案体积减少20%);
RRU(射频拉远单元):承担Sub-6GHz信号放大与传输,混压板用“生益SY8110(中低频信号)+厚铜电源层(2oz,适配高功率放大芯片)”,满足基站长期高功率运行(功率密度≥10W/cm?)的散热与供电需求。
2.5G终端领域
5G旗舰手机射频主板:需集成Sub-6GHz(主通信)、毫米波(高速热点)、WiFi6E(6GHz频段)信号,混压板采用“罗杰斯RO4003C(射频区域)+普通高频FR-4(其他区域)”,在1.0mm板厚内实现多频段集成,同时满足手机“轻薄化”与“低功耗”(信号损耗降低,延长续航10%)需求;
5GCPE(客户前置设备):作为家庭/企业5G转WiFi的核心,需处理Sub-6GHz下行信号(速率≥1Gbps)与WiFi6高频信号,混压板用“松下MEGTRON5(高速数据)+改性FR-4(WiFi区域)”,平衡高速传输与成本,适配消费级产品定价。
3.5G核心网与配套设备
5G核心网交换机:需传输100Gbps以上高速数据(如以太网信号),同时兼容射频同步信号,混压板采用“泰康利TLX-8(射频同步)+罗杰斯4003C(高速数据)”,保障数据传输误码率≤10?¹²,满足核心网“零中断”运行要求;
5G毫米波雷达(车路协同/安防):需同时处理24GHz(短距探测)与77GHz(长距探测)信号,混压板用“罗杰斯4350B(77GHz区域)+生益SY8110(24GHz区域)”,实现多频段雷达信号的高保真传输,探测精度提升15%。
层数:10层
板厚:1.0±0.1mm
最小孔径:激光孔:0.10mm
机械孔:0.15mm
最小线宽/线距 :100/100um
表面工艺:镀金2u"+局部镀厚金50u"
层数:4层
板厚:1.6±0.1mm
最小孔径:激光孔0.1mm,机械孔0.2mm,
最小线宽/线距:0.35mm
铜厚:内外层各1OZ
表面工艺:沉金
层数:4层
材质: FR-4
工艺:沉金
最小钻孔:0.3mm
最小线宽:5mil
最小线距:0.35/0.2mm
层数:6层
材质:FR4+罗杰斯
工艺:沉金
最小钻孔:0.1mm
最小线宽:0.3mm
最小线距:0.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