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结合板融合刚性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的优势,结构上由刚性层(多为 FR4 材质)和柔性层(以聚酰亚胺 PI 为主)交替层叠组成。刚性层提供稳固的机械支撑,适合安装大型芯片、插件元件;柔性层具备出色的柔韧性,用于需要弯折、扭曲的部位,实现灵活布线。层间通过高精度过孔连接,过孔直径可小至 0.1mm,采用激光钻孔工艺保证孔壁质量,同时刚性与柔性结合区域经特殊设计(如阶梯式连接、增加铆接)增强结合强度,防止弯折时脱层。
电气性能:支持高密度布线,线宽 / 线距可精细至 3mil/3mil,能满足复杂电路设计需求;阻抗控制精准,公差可控制在 ±7% 以内,保障高速信号稳定传输,适配高频场景;绝缘电阻大于 10¹?Ω,绝缘性能优异,有效避免层间漏电。
机械性能:柔性部分可承受多次动态弯折(曲径 2mm 时超 1 万次),静态弯折角度达 180°,适应产品频繁弯曲的使用场景;刚性部分具备良好的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确保整体结构稳定。
环境适应性:工作温度范围广泛,常规产品为 - 40℃~125℃,部分优化产品可扩展至 - 55℃~150℃;在 85℃/85% RH 的湿热环境下,能长期保持性能稳定,适应多种复杂环境。
表面处理工艺多样,包括沉金、镀金、OSP 等,其中沉金工艺应用广泛,金层厚度通常为 1-3μinch,可焊性佳,能减少虚焊,降低高频趋肤效应,提升信号完整性,且抗氧化、耐磨性强,适配金手指等频繁接触场景,延长产品寿命。此外,还采用激光钻孔、真空压合等工艺,保证层间连接精度和结合紧密性,以及 LDI 激光直接成像技术实现高精度线路蚀刻。
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如折叠屏手机铰链、TWS 耳机内部连接、AR/VR 设备部件互联)、汽车电子(传感器与 ECU 连接、中控台线路等,适应高温振动环境)、医疗设备(内窥镜信号传输、可穿戴设备生物电采集,兼顾柔性与精度)、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关节、便携式检测设备,保障频繁运动下的稳定运行)等领域,有效解决了传统电路板在空间布局、柔性需求和复杂环境适应性上的难题。
软板板厚:0.13mm
硬板板厚:0.6-1.6mm
铜厚:0.5oz
线宽线距:≥4mil
表面处理:沉金工艺
厚度:2.0mm
表面处理:沉金
最小孔径:0.25mm
尺寸:220mm*130mm
材料:PI/25um
CU/18um(无胶) FR4
阻焊颜色:CVL黄色
成品铜厚度:35um
厚度:0.23mm
铜厚:0.5oz
表面处理:沉金工艺
尺寸:50X50mm
覆盖膜:黄膜
补强:无补强
厚度:0.13mm
铜厚:0.5oz
表面处理:沉金工艺
尺寸:50X50mm
覆盖膜:黄膜
补强:PI补强